大学中庸论语全文原文(什么读大学中庸?)

富婆与低保皆失 诗词大全 11

四书中的《大学》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南宋朱熹将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成四书之后,起地位更加突出。《大学》相传是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 《大学》原文及译注 【原文】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称为四书,这是儒家经典。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 3,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中庸》【译文】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

《大学》《中庸》有多少字?

《大学》一共2212个字。(重复不算) 《中庸》总字数:3568字(算标点4463字) 扩展资料 《大学》全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 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 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 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 “四书”之首。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这四部经典的儒家典籍被合称为“四书”。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四书顺序的排版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排版顺序分别是: 1,《大学》 2,《中庸》 3,《论语》 4,《孟子》 这个排版顺序是当今流传最广的。

“四书”的名称,是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才开始有的。

四书五经经典名句:道德经、论语、大学、中庸、诗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出自《小戴礼记》,《中庸》出自《礼记》。

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大学、中庸、孝经全文内容分别为: 《大学》内容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在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为学者必有初。出处:南宋 王应麟《三字经》。原文,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什么读大学中庸?

就是四书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中的两本书 就是四书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对于。原文: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包容很好不加与学习就会变成纵容 节俭很好不加以学习就会吝啬 诚信很好不加以学习就会变成不懂变通 勤奋很好不加以学习就会变成只会一味用蛮力 孝顺很好不加以学习就会过于乖张没有主见 父母对子女的爱很好不加以学习就会变成溺爱纵容 坚持很好不加以学习就会固执己见 持有才德不加以学习就会清高自已为是 天命。

这两本书都是儒家经典,论语的话更加广为流传,而且其中有很多仍然有借鉴意义。

B,《春秋》不是四书之一。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四书中《大学》的作者?

《大学》的作者是谁

《大学》原为西汉戴圣所编的《礼记》一书中的第四十二篇,是儒家讲修身治国的书。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的作者,隋、唐以前没有人提及,到宋代有了不同的说法。

北宋程颢、程颐兄弟认为,《大学》是“孔氏之遗言”,就是说是孔子遗留下来的话。南宋朱熹在编“四书”时,将《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由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宋末元初,黎立武作《大学本旨》,认为朱熹所谓“经”的部分是曾皙的话,其他为曾参的解释。明朝崇祯年间,任国子祭酒的谭贞默在《三经见圣编•序》中说:子思的书现在称作《中庸》、《大学》的,其实就是一部《中庸》,因为《大学》就是《中庸》的后小半,所以平时所说的《四书》实际上是《三书》。以上几种说法,以曾子作《大学》流传最广。

清代学者俞正燮对上述几种说法进行了全盘否定,说《大学》是汉代《诗》《书》博士杂集的。近代蒋伯潜也认为《大学》成书于汉代。他认为,从《论语》到战国诸子文体演变来看,《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等比较,不但与《论语》《孟子》完全为记言体不同,而且与《中庸》半为记言体半为议论体也不一样,已是一篇组织严密的论文,明显属于后出的作品。今人杨天宇也否定《大学》为曾子所作,他在《礼记译注》中说:朱熹“抬出孔子和曾子,不过为了借经学以说理事,欲尊大其学而已,其实并没有什么根据。本篇的作者究系何人,今实不可考”。

然而,当代的考古发现,特别是先秦竹简的成批出土,使人们的认识有了变化。1974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有一篇《五行》。帛书本的《五行》有“经”有“传”,“经”的部分是子思的话,“传”的部分是子思的再传学生世硕所作。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战国楚墓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也有《五行》。但竹简本《五行》却有“经”无“传”。根据古籍有“经”、“传”或分或离的现象,今人李学勤著文说:“以帛书本论,经传前后连贯,其体例和《礼记》中的《大学》十分近似。《大学》一篇文字有错乱脱漏之处,宋代学者特别是朱子,曾做过细致的分析整理,将篇内经传区别开来。”认为朱熹的观点是正确的,《大学》“传”部分是曾子解释“经”的话,而由他的学生记录下来的。其依据是,“传文明记有‘曾子曰’,而曾子的话又和整个传文不能分割。按战国时著书统例,这是曾子门人记录曾子的论点,和孟子著书有与其弟子讨论相同,所以《大学》的传应认为曾子作品。”

有关《大学》作者的问题,虽学者们意见纷陈,但从其所倡导的儒家有关理论方面来看,《大学》确乎与曾子理论有着极为近似之处。《大学》提倡人伦秩序,谓“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在各种人伦关系中,尤以孝悌二者为重,谓“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以为这种家庭伦理能够扩展而成为治国为政之道。而曾子即以其孝道理论著称于世,在一定程度上他的孝道理论亦与治国为政相关。他说:“是故未有君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谓也;未有长而顺下可知者,弟弟之谓也;未有治而能仕可知者,先修之谓也。故曰孝子善事君,弟弟善事长”(《大戴礼记·曾子立孝》),可以看出,在有关孝道理论方面,两者具有一致性。在忠恕之道方面,曾子强调发自内心的真诚,他说:“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己虽不能,亦不以援人。”(《大戴礼记·曾子立事》)这个思想在《大学》里面也处于重要位置,《大学》谓“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其宽厚真挚的待人之道,与曾子思想如出一辙。

《大学》与曾子思想相通的另一个突出之点,在于两者共有的“正心诚意”的修身论。而这一点也正是后儒以为《大学》主旨与曾子一脉相承的重要论据。高度重视个人的思想修养,是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的一大特色。曾子在传统儒家理论的基础上,开始注重“修心”,即将外在的规则、约束等都内化于心灵,使得美德不仅是外在的,而且更是内心所拥有的。曾子将孔子的思想线索,“一以贯之”概括为“忠恕”之道,宋儒曰:“中心为忠;如心为恕。”(朱熹:《论语集注》卷二)忠恕二者,事实上隐含了突出“心”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的意蕴(说见王均林先生《从孔子到孟子的儒家“修己”思想—兼论曾子承先启后的中介性作用》,《孔子研究》1994年第4期)。曾子以此为基础确立了以本心为标尺的反省论。这一思想特征,与《大学》所强调的“正心”论若合符节,“正心”就是注重内心修养,其关键环节,在于“诚意”,即内心美德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使得内外、表里和谐地统一于“一”。曾子说:“故目者,心之浮也;言者,行之指也。作于中则播于外也。故曰:以其见者,占其隐者。”(《大戴礼记·曾子立事》)认为外在应当是内心恰如其分的体现,无须任何虚饰。而《大学》在论述“诚意”时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慎其独也”,都认为君子只求内心有所得,不以装模作样而自欺欺人,其所强调的与曾子完全一致。总之,在修身,尤其是重视“心”之作用这一方面,曾子理论与《大学》完全同步。因此人们常将曾子一派同《大学》联系起来,朱熹将《大学》的成书归于曾子,可谓目光如炬,清晰地注意到了儒家学派“修心”理论实肇始于曾子,而又在《大学》中得以充分发挥这个关键问题。

总之,无论《大学》的作者是谁,其阐发的主旨与曾子的思想是吻合的。

标签: 大学 曾子 中庸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