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唐太宗为什么要亲自砸魏徵的墓碑?
魏徵在世时,唐太宗视他为“镜子”,主动结成姻亲;魏徵去世时,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题词。然而,在魏徵尸骨未寒之前,唐太宗出人意料地改变了主意。他不仅取消了恒山公主与魏徵长子魏淑玉的婚约,还在盛怒之下亲手砸碎了魏徵的墓碑。
魏征是唐代有名的谏臣,作为给皇帝挑错的人魏征与李世民之间也是少不了有趣的事情。而这位大臣也更是让李世民爱恨交加。
魏征死后被李世民平坟鞭尸一事,并不存在于正史记载。不过李世民确实曾因对魏征有所不满,而惩罚了魏征。李世民在魏征死后不久做出的惩罚是:停婚推碑。
是一个历史典故,也被称为“明君与忠臣”的故事。结论是这个故事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值得我们长期铭记。
谢邀。有时候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你有多厉害,而是你有没有容人之量和敢于树敌的勇气和能力,发现自己的不足。
唐太宗和魏徵
唐太宗和魏徵是一对历史上有名的君臣,他们之间的一些趣闻。魏徵对于太宗的各种谏言,史书中多有记载,这里只谈一些他们之间的小故事。 说到他们两人,就不能不提到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贞观盛世”。太宗即位时才二十九岁,改年号为“贞观”,这就是贞观治世的开始。
魏征敢于纳谏.魏征敢于直言进谏,刚正不阿,忠于国家而不是忠于,他所做的只是为了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唐太宗能虚怀若谷。
魏徵,字宣城。初唐政治家。巨鹿人。少了寂寞和清贫,他曾经当过道士。隋末加入瓦岗军,石米战败,被发配唐朝。回到唐朝后,跟随李为太子李洗马。唐太宗即位后,任命他为大夫。后做秘书监,参政,名郑国公。
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
魏徵和唐太宗相关知识
在唐代,有一位名叫魏徵的著名官员,他的逝世引发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深切哀思。李世民派遣使者慰问,赐以药饵,派中郎将李安俨宿其家,并且指名将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徵之子魏叔玉。然而,魏徵在戊辰日逝世,李世民下令九品以上官吏皆前往吊唁,并给予羽葆鼓吹的丧葬礼遇,陪葬昭陵。
是儿女亲家!是女儿衡山公主与魏征长子魏书玉的婚约!唐太宗重用魏征,还主动和魏征结为亲家。
唐太宗是君,魏征是臣,职位不同,优点也不一样。问他二人的优点,有比较的意味。
关于魏徵的几个小故事 魏徵,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巨鹿(今属河北)人。少孤贫,曾出家为道人。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败,降唐。归唐后跟随李建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任谏议大夫。后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封郑国公。
魏徵,一位相貌平平却胆略非凡的唐朝政治家。他擅长影响君主决策,敢于直谏,哪怕面对愤怒的皇帝,也面不改色。太宗曾因畏惧他的反对而中止前往南山的计划。魏徵曾向太宗指出他准备前往南山的迹象,太宗因此笑称自己起初确实有此打算,但害怕魏徵的反对而放弃。
唐太宗不徇私 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归任。魏徵谏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思私,足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王,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
唐太宗为什么要砸魏征的墓碑?
就是把碑推了,更何况后来碑又立起来了
唐太宗和魏征,一直被看做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然而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就出人意料地变了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而且一怒之下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
对于唐太宗这种“雷人”的异常举动,有人认为是魏征生前大力举荐的杜正伦、侯君集接连落马,伤了唐太宗的心;也有人认为是魏征曾将自己记录的与太宗一问一答的谏诤言辞,拿给负责编写起居录的褚遂良作参考,犯了唐太宗的忌。这两种说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究其根源却是因为魏征屡次过火的“犯颜直谏”,使唐太宗产生“逆反心理”,推倒墓碑不过是唐太宗因为长期受到压抑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歇斯底里的发泄。
唐太宗是历史上少有的开明君主,为了开创大唐盛世的局面,为了实现千古一帝的梦想,他给了魏征“无限话语权”,让魏征时刻提醒和劝谏自己。在国家大事上,魏征像一位元老,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好像在教诲一个没有主见的幼主;而在皇帝私生活上,魏征像一位长辈,苦口婆心,声泪俱下,更像是在教育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据史料记载,魏征在为唐太宗效力的17年内,有史籍可考的谏奏前后达二百余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甚至连皇帝的私生活都要管上一管,很多时候都让唐太宗下不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