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出自哪里?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此句出自于元稹《离思五首》中的第四首,全诗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全诗内容是:《离 思 五 首》——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扩展知识:白话翻译:曾经领略过苍茫的大海,就觉得别处的水相形见绌;曾经领略过巫山的云霭,就觉得别处的云黯然失色。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离思》五首中的第四首,是元稹写给亡妻韦从的。全诗如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见过波涛汹涌的大海,别处的大江大河再难称为水;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思是: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诗句原文 唐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译文: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的意思是: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整句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该句出自元稹所创作的《离思五首》其四,元稹以沧海和巫山之云作比喻,隐喻自己对亡妻的思念。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离思五首》,大意为曾经领略过苍茫的大海,就觉得别处的水相形见绌,曾经领略过巫山的云霭,就觉得别处的云黯然失色。原文:离思五首 唐代: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沧海难为水,是谁的诗,整篇诗句是什么,怎么翻译,作者简介.拜托了各
《离思五首(其四)》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沧海难为水全诗原文:《离思五首·其四》作者: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意译:曾经到过沧海,看到别处的河流也就不屑一顾了。后人引用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
元稹的作品。出处:《离思五首·其四》【作者】元稹 【朝代】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译文: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丛花懒回顾,半道修缘半为君. 出处: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全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 元稹。
24岁时,元稹与韦丛结婚,31岁时,韦丛去世,为此元稹写下离思五首,其中离思其四中的“曾经残害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和悼亡诗第二首中的“诚知此恨人人有。
【作者】元稹 【朝代】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译文 经历过沧海之水的汹涌澎湃,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就不会再为一些细小涓流所吸引;领略过如梦似幻的巫山云雨,那别处的云就根本不能称其为云!
元稹是在遇见薛涛后才写的曾经沧海难为水?
是的。 这个“沧海水”和“巫山云”专指他的爱妻韦丛,意思就是说自从我遇见了我的爱妻,觉得其他的女子都算不得女子了。
这句诗的意思是: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出处:唐·元稹《离思·其四》原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译文: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生活本来就是这样。一个人能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本就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就算曾经沧海,就算除却巫山,过去的都已经是过去的。
不过,文史不假个人最喜欢的情诗却是元稹在《离思五首》中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原文 《离思五首·其四》【作者】元稹 【朝代】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译文 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什么意思
的意思是:经过沧海之后再也不会感到有比它更深更广的水,领略过巫山之云后,再也不会感到有比它更美的云彩。比喻作者对妻子不可动摇的深情(妻是最美的,曾经的夫妻情是是最深最美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除却巫山不是云: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寓意: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原文:离思五首·其四 唐代: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意思是: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出自《离思五首·其四》唐代: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离思--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此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受奉为文艺界爱情感悟的经典名句。
曾经沧海难为水是元稹的作品。【原文】离思 唐代 ·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译文】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全诗
首先,我们来看看原文:
离思五首·其四
元稹〔唐代〕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然后,我们来看看译文:
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这里有一些我觉得比较重要的词汇,单独解释给大家看:
曾经:曾经到临。经:经临,经过。
难为:这里指“不足为观”“不值得一观”的意思。
除却:除了,离开。这句意思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此句与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一段恋情。
取次:草草,仓促,随意。这里是“匆匆经过”“仓促经过”或“漫不经心地路过”的样子。不应解释为“按次序走过”。例:宋陆游《秋暑夜兴》诗:“呼童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元朱庭玉《青杏子·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
花丛:这里并非指自然界的花丛,乃借喻美貌女子众多的地方,暗指青楼妓馆。
半缘:此指“一半是因为……”。
修道:指修炼道家之术。此处阐明的是修道之人讲究清心寡欲。
君:此指曾经心仪的恋人。
如果只看文章的话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其中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得结合文章当时的创作背景来解读:
本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贬官江陵府士曹参军时。一说作者因怀念年少时的恋人崔莺莺而作此诗。另一说这首诗是作者为悼念妻子韦丛而作。
既然说到这了,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评析一下这篇文章: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一、二两句,破空而来,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诗句表面上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它是用大海与河水相比。海面广阔,沧茫无际,雄浑无比,可谓壮观。河水,只不过是举目即可望穿的细流,不足为观。写得意境雄浑深远。然而,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第二句,是使用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高唐赋》序说:战国时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怀王),曾游云梦高唐之台,“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愿荐枕席,王因幸之”。此女即“巫山之女”。她别离楚王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楚王旦朝视之,果如其言,因此就为她立庙号曰“朝云”。显而易见,宋玉所谓“巫山之云”,——“朝云”,不过是神女的化身。元稹所谓“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是说: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其实,他是巧妙地使用“朝云”的典故,把它比作心爱的女子,充分地表达了对那个女子的真挚感情。诗人表明,除此女子,纵有倾城国色、绝代佳人,也不能打动他的心,取得他的欢心和爱慕。只有那个女子,才能使他倾心相爱。写得感情炽热,又含蓄蕴藉。
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是用花比人。是说我即使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而他无心去观赏印入眼帘的盛开花朵的原因,第四句“半缘修道半缘君”便作了回答。含意是说他对世事,看破红尘,去修道的原故,这是其一。其二,是因为他失去心爱的她,再也不想看别的“花”了。统观全诗,不难看出,“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原因,还是因为失去了“君”。“半缘修道”之说,只不过是遁辞罢了。
作者在这首诗里采用种种比喻手法,曲折地表达对曾经相爱的女伴的深情,前三句紧扣主题,层层递进,最后一句才用画龙点睛之笔,揭示主题。这种写法构思集中,意脉贯通,清晰可见,感情跳动性不大。并不象古典诗词中有些作品那样,感情跳动幅度太大,象电影的蒙太奇镜头那样,令人几乎看不到端倪。譬如。辛弃疾《念奴娇》(野棠花落),描写对歌女的留恋和思慕的复杂心情,感情跳跃幅度特别大。它忽而写往昔的“轻别”;忽而写今日“故地重游”,楼空人去。物是人非,忽而又写幻想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其中省略许多衔接,思绪奔腾飞跃,令人颇费寻觅。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用感情跳跃幅度的大小,来作为评价作品优劣的标准。辛弃疾这首词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审美价值极高。
在描写爱情的古典诗词中,有不少名篇佳作,都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引起人们的共鸣。譬如,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它是用形象鲜明的红豆,象征美好而坚贞的爱情。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的诗句,是用一种执着到底的精神,表达对爱情坚贞不渝、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的衷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则与王、李写爱情的诗不同,它是用一种绝对肯定与否定的生动比喻。来表达对爱情的至诚和专一。正由于它与众不同,所以能引起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爱人的人们的强烈共鸣。有人把这两句诗写在文学作品里。也有人写在书信中,用来表达对对方的痴情。这就充分说明元稹这首诗具有巨大的影响和艺术感染力。
最后,关于作者元稹,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这里呢我就简单再介绍一下吧: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