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明帝司马绍(王莽篡汉和司马氏篡魏哪个在封建道德体系中更不堪?)

一种颜色的彩虹 古文典籍 9

晋元帝司马睿为什么会把皇位传给晋明帝司马绍?

最后,其实晋明帝司马绍的生母身份非常卑微,只是宫中的一个宫女,这也是晋明帝司马绍称帝路上的最大障碍,但是后来晋明帝司马绍是交给了虞孟母抚养,虞孟母是晋元帝司马睿的结发妻子,晋元帝司马睿继位以后就追封虞孟母为皇后了,所以晋明帝司马绍作为虞孟母的养子,也算是有了一个嫡出的名分。

得到的回答是:他在朝廷上很有威望,至于是不是社稷之臣,陛下你自己看着办吧。 最后听听后人的评价。 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最终还是夺了曹魏的江山。

此人就是东晋的第二位皇帝晋明帝司马绍!之前介绍过晋元帝司马睿,他堪称是史上最窝囊的开国皇帝,他被叛臣王敦打败,备受屈辱,最后被活活气死。司马绍就是司马睿的长子,他出生于299年,母亲是宫女荀氏。荀氏来自燕、代地区,这里当时是鲜卑聚集区,再加上司马绍是黄须、黄发,所以荀氏可能是鲜卑人。

司马绍-遗鞭脱险东晋太宁二年,晋朝的大将军领荆州牧王敦预谋反叛。这个消息被晋明帝司马绍知道了,他不动声色,穿上便衣来到芜湖察访。当时王敦正在午睡。梦见日环其城,惊醒过来。王敦从梦的预示推想晋明帝司马绍可能来了,于是派了5名心腹军士骑马前去搜捕。晋明帝看到有人追来,急忙飞驰而去。

一开始司马懿在曹芳为皇帝的时候,魏明帝曹叡命宗亲曹爽和辅政大臣司马懿,曹爽的官职在司马懿之上。对此,司马懿也是俯首听命。双方合作不错。

为什么东晋时琅琊王氏不篡位自立?

要,... 东晋初年是琅琊王氏的巅峰时期。

1晋灭吴之战(西晋) 263年魏灭蜀后打破三国鼎立数十年的局面,曹魏政权落入司马昭父子之手。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本书所记的第一个帝王画家就是魏少帝曹髦。 魏晋砖画《牧马图》 晋明帝司马绍“善画佛像,颇得神气”。

我认为在晋朝唯一一个可以被称得上是明君的人,就是东晋的晋明帝司马绍了。司马绍,他是东晋王朝的第二位皇帝,是晋元帝司马睿的长子。司马绍在他在位期间,凭借着弱小的中央成功的制衡了当时的江南世家,推动了南方社会走向安定,并且使得经济得以发展。

东晋永昌元年,一生庸庸碌碌,憋屈无比的晋元帝司马睿,在47岁的年纪不情不愿地告别了人世,他的儿子晋明帝司马绍登基为帝。此时的司马绍23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心中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与后来许多新帝上位后只会纸上谈兵不同,司马绍确实有着一展抱负的能力。

如何评价司马懿与司马家族?

如果单说夺位这一段的话,总体上是负面评价略多一点,但争议也很大。

晋明帝曾想建池台,但元帝不许。一天晚上,明帝偷偷建了池台,等到天亮时已经完成。这就是后来的太子西池。建池台时,明帝遗失了鞭子,给了黄须鲜卑奴。晋明帝得知敦将举兵内向后,秘密出行,前往湖边侦察敦的营垒。有军士怀疑他不是普通人。敦梦见日环其城,醒来后说一定是黄须鲜卑奴来了。

晋明帝司马绍(298年—325年),字道畿,晋元帝之子,庙号肃宗。母亲为代郡出身。生来像鲜卑人,为人豪爽,在位期间曾经曾平定王敦叛乱,有中兴之气,可惜在位仅四年早死。简介 永嘉元年(307年)随父亲司马睿一同移镇建业(后改建康,今江苏南京市)。

晋明帝司马绍(299年-325年10月18日),字道畿,晋元帝司马睿长子,晋简文帝司马昱异母兄,母宫人荀氏,东晋第二位皇帝,322年-325年间在位。

司马绍看到这种情况一直调和南渡侨姓与吴姓士族之间的矛盾,稳定时局,使社会呈现向安定发展的趋势,避免了东晋政权的覆灭。可惜司马绍在位4年后,就因病逝世,享年二十七岁。没能实现北伐,一雪愍、怀二帝被掳之耻,完成统一中国之大业。清人王夫之曾感慨说:“明帝不夭,中原其复乎!

王莽篡汉和司马氏篡魏哪个在封建道德体系中更不堪?

前言 所谓“封建道德体系”是指一定社会和阶级的价值取向。简单点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它的顶端就是皇权。

晋武帝司马炎 晋武帝司马炎(236年——290年),在公元265年称帝,265年—290年在位26年。

永昌元年(322年)闰十一月初十日,司马睿去世 ,闰十一月十一日,皇太子司马绍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是为晋明帝,尊生母荀氏为建安郡君。 太宁元年(323年)二月,司马绍将父亲晋元帝安葬在建平陵。 六月初六日,司马绍立妃庾文君为皇后。

历史上热衷贡献宫斗戏码的妖妃总共就那么几位,想在压抑又礼法森严的清朝后宫找出这样一位就更难。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很有才干,就是野心勃勃四个字表示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很有才干。

晋明帝司马绍是怎样的人

晋明帝司马绍(299年-325年10月18日),字道畿,晋元帝司马睿长子,晋简文帝司马昱异母兄,母宫人荀氏,东晋第二位皇帝,322年-325年间在位。司马绍于322年即位,太宁二年(324年)平定王敦的叛乱,停止对于王敦党羽的追究,为安定皇帝的权威全力重用王导,并且与江东大族保持和谐的态度,成功对“王敦之乱”作出善后,稳定东晋王朝的局势。太宁三年(325年),司马绍病逝,终年二十七岁,谥号明皇帝,庙号肃祖,葬于武平陵(今南京市玄武区鸡笼山北)。司马绍聪慧善断,明于事理。东晋政权初建之时,兵荒马乱,生民涂炭,国力空虚疲弊,权臣王敦等作威作福,东晋政权随时面临着覆灭的危险。司马绍在位期间,凭借弱势之中央,成功做到对权臣的制衡。他还在一定程度上调和南渡侨姓与吴姓士族之间的矛盾,稳定时局,使社会呈现向安定发展的趋势。虽在位时间短暂,但对安定国家大局的影响却非常深远。司马绍聪明敏捷能随机断事,尤其明白事理。在位期间兵乱连年,饥荒不断,死于饥荒战乱瘟疫者过人口之半,国家空虚社会凋敝十分严重,国事极端艰难。又值王敦挟兵威而震慑人主,将欲窃夺神器。司马绍虚与周旋,养成其恶,以弱制强,潜心谋划,当机独断,肃清大凶。又调整荆、湘等四州将领,以分散长江上游地方势力,拨乱反正,加强根本而削弱枝叶,虽在位时间短暂,但对安定国家大局的影响很是深远。东晋自建国以来,北方侨姓士族与南方吴姓士族之间的矛盾一直很尖锐,吴姓士族往往受到排挤与压制。明帝为了稳定东晋政权,临终前一个月,还下诏说:“吴时将相名贤之胄,有能纂修家训,又忠孝仁义,静己守真,不闻于时者,州郡中正亟以名闻,勿有所遗。”力图调解这个矛盾,以期打破宗族界限,为国家选拔人才。在临终遗言中,他要诸臣为自己治丧时“务从简约”,不得奢侈。

标签: 帝司 司马绍 皇帝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