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版图地理划分?
魏 魏的疆域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黄海。
请问哪位高手能提供三国时期中原十三州的完整地图?这十三州包括司隶、益州、荆州、扬州、徐州、豫州、兖州、幽州、凉州、冀州、交州、青州、并州。不要私藏了,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三国时期十三州:冀,幽,司,凉,益,扬,荆,豫,徐,兖,青,并,交。
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在立国后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荆州、扬州。蜀汉疆域 蜀汉为刘备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在诸葛亮协助下,由荆州南部开始发展。其势力一度涵盖荆州、益州及汉中。
三国十三州是指东汉及三国时期的州郡划分。天下分为十三州,另有洛阳一地称为司州或司隶。三国时期,各国为方便管理,对部分郡县又做了重新划分。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行政区划,共有多少州和郡
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天下共有105个郡国,到汉献帝建安时期已经增加到137个郡国。
南皮(今河北省南皮县):渤海郡的中心都市,袁绍的据点。204年袁谭逃到此地,与曹操间发生争战。11. 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214年,刘备降服刘璋后,即以次为根据地。221年刘备即位,这里便成为蜀汉的首都。12. 天水(今甘肃省天水市):蜀汉名将姜维的出身地。
吴郡.豫章.庐陵.庐陵南部等七郡146县.交州的全竟. 蜀只有益州. 三国 十三州一部各郡 司州(司隶校尉部):分置河东.平阳.河内.弘农.河南尹等四郡一尹.下辖55县.属魏地.约於今陕西省.山西.河南省部分之地. 蜀有 幽州:分置涿郡.代.渔阳.上谷.辽西.玄菟.乐浪.右北平.燕国.辽东等十郡一。
如图所示:西汉十三州(刺史部)是:朔方 、兖州 、青州 、豫州、徐州 、冀州 、幽州 、并州、扬州 、荆州 、益州、凉州 、交趾。东汉则是:司隶、兖州、青州、豫州、徐州、冀州、幽州、并州、扬州、荆州、益州、凉州、交州。
三国艺苑 · 上党郡:治所在壶关,辖晋东南。三国艺苑 · 上庸郡:汉末始置,治所在上庸,在今湖北竹山西南。三国艺苑 · 山阳:今河南焦作东,汉献帝被废为山阳公即此地。三国艺苑 · 广陵郡:治所在今扬州西北,当时属于徐州管辖。三国艺苑 · 小沛:即沛县的别称。
三国时期共有1259个县(由于三国时期战争频繁,国境边界常有变动郡县亦有增减变化,另有1206县之说,可参考景阳网/历史广场/三国/三国地方行政区划)。
三国时荆,益两地在那儿?
三国时期的“益州”是现在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北、河南小部分以及汉中大部分地区和缅甸北部。
三国时期的十三州主要指的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中国境内分成的各州。它们包括了当时中国的主要地区,成为了三国战争的主要舞台。
冀州:位于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山东西部,包含9郡、100县。冀州历经韩馥、袁绍治理,最终由曹操掌控。2. 幽州:覆盖河北南部、北京市、辽宁西部及朝鲜西北部,划分为11郡、90县。初期属公孙瓒,后归袁绍,最终被曹操夺取。3. 司州:涵盖河南、山西和陕西渭河平原,设有7郡、106县。
现在,我国有很多带有"州"字的地名,比如徐州、扬州、杭州、荆州、鄂州、广州等。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州是长期实行的区划单位。
三国时期十三州面积大小的排名和所处的位置
三国时期十三州:冀,幽,司,凉,益,扬,荆,豫,徐,兖,青,并,交。(面积可看此州所拥有郡县数量来判断)冀州: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山东西部,9郡,100县。原州牧为韩馥,袁绍,之后为曹操所有。幽州:河北南部,北京市,辽宁西部以及朝鲜西北。11郡,90县。
幽州:分置涿郡、代、上谷、渔阳、辽西、玄菟、乐浪、右北平、燕国、辽东属国等十郡一国一属国,下辖69县,属魏地。约于今河北、辽宁与北朝鲜。冀州:分置魏郡、广平、阳平、钜鹿、常山、安平、平原、乐陵、博陵、渤海、章武、河间、清河、赵国、中山国等十三郡二国,下辖123县,属魏地。
东汉及三国时期的州郡划分大致如下:(天下分为十三州,另有洛阳一地称为司州或司隶。三国时期,各国为方便管理,对部分郡县又做了重新划分,下有叙述。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狭义220年-280年,广义184年、190年或208年-280年。东汉将洛阳之外的地区划分为十二个州一部,各遣刺史一人为长官。
三国十三州是指东汉及三国时期的州郡划分。天下分为十三州,另有洛阳一地称为司州或司隶。三国时期,各国为方便管理,对部分郡县又做了重新划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至于“八十一州”和“四十一州”的说法,可能是演义的作者将三国时期的州与后世的州搞混了。
三国时期十三州:冀,幽,司,凉,益,扬,荆,豫,徐,兖,青,并,交。
三国时期的封国和郡县?
三国十四州 东汉及三国时期的州郡划分 东汉及三国时期的州郡划分 天下分为十三州,另有洛阳一地称为司州或司隶。
幽州:分置涿郡、代、 辽东属国等十郡一属国,属魏地。约于今河北、辽宁与北朝鲜。 徐州:分置彭城、下邳、东海等六郡,属魏地。约于今江苏省、山东省南境。
三国共有12州和一部(司隶校尉部)荆州(占有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长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阳;在今两湖,两广部分,河南,贵州一带)兖州(今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东北部)雍州(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东南部除外,青海东南部,宁夏一带)青州(东至海而西至泰山。
东汉全国设十三州,一州所辖郡、国多少不等。每州设刺史或州牧一人,巡察所属郡、国,督察郡、县官吏和地方豪强,纠举不法,弹劾污吏。东汉灵帝中平五年,选朝廷重臣出任州牧。从此,州逐渐变成行政区,州牧也成为常设的一方军政长官。东汉末年,各州或置牧,或置刺史,以资望轻重为转移。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各势力分布图 东汉十三州分部图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各势力分布图东汉十三州分部图
州是汉代监察区名,又称部。汉朝东汉十三州包括:司州(司隶校尉部),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东汉末年,各州或置牧,或置刺史,以资望轻重为转移。
三国时期州郡地图全图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孙吴三个政权。
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三国鼎立的雏型。
1、曹魏疆域:
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至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
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黄海。
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
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
在立国后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荆州、扬州。
2、蜀汉疆域
蜀汉为刘备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在诸葛亮协助下,由荆州南部开始发展。
其势力一度涵盖荆州、益州及汉中。
立国前后与孙吴发生多次战争并损失荆州,于诸葛亮南定南中后获得云南一带疆域,至此渐渐稳定。
疆域范围:北方与曹魏对峙于秦岭,汉中为重镇;东与孙吴相邻于三峡,巴西为重镇;西南至岷江、南中,与羌、氐及南蛮相邻。
蜀汉共有22郡、仅益州一州。
于益州下设庲降都督,治味县,专辖益州南部。
3、东吴疆域
东吴的疆域拥有大部分的扬州。
孙权在赤壁之战后陆续获得荆州西部、交州,并在击败关羽后获得整个荆州南部。
至孙权称帝后疆域方稳定下来。
孙吴北与曹魏对峙在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建业、江陵为重镇;西与蜀汉相邻于三峡,西陵为重镇;东及南至东海南海,其中南达现在越南的中部。
孙吴原有32郡及三州[63]:荆州、扬州、交州。
于226年设置广州,后并入交州。
至264年复设,共增加一州。
扩展资料:
三国时期县、郡、州的由来:
1、县的含义分为三个阶段。
县鄙之县:西周时的“县”指的是国都之外的郊区,与“鄙”同义。
县邑之县:春秋中后期,楚国最早出现了作为行政单位但长官世袭的县,与邑(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同义。
郡县之县:由于《史记》的记载,人们通常认为公元前688年,秦武公设置的邽县(今甘肃天水市)、冀县(今甘肃天水市甘谷县东)是最早的建制县。
但我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发起人——复旦大学周振鹤教授指出,郡县之县与县邑之县至少应该有四个差别。
一是国君直属,二是长官不世袭,三是幅员或范围一般经过人为的划定而不纯是天然地形成,四是县以下还有乡里等更为基层的组织。
按照周振鹤教授划分的标准,在战国时期才出现我们所熟知的千古流传的县制。
2、“郡”究竟出现于春秋还是战国时期,历史地理学界有争议。
可以确定的是,郡的出现晚于县,初期设置在边远荒僻之地,具有军事防守性质,经济开发程度低于县,两者不相统属。
很多资料都说在秦代以前,郡比县小。
从断代史的宏观视角来看,这样说也没错。
但如果细致的划分,便可以发现战国后期随着边地日益繁荣,已经在郡下分设若干个县,郡在建制上的地位便高于县,这便是郡县制的雏形。
当然,在秦朝之前,郡县二级制属于特例而非主流行政区划。
3、州。
春秋战国时代,我们的祖先借用大禹治水的传说,把他们所知的天下地域范围划分成九个区域,即人们常说的“九州”。
关于九州的名称,雍、冀、豫、荆、扬、兖这六个州是没有争议的。
至于另外的三个州为:
《尚书·禹贡》认为是梁州、徐州、青州。
《周礼·职方》认为是青州、幽州、并州。
《尔雅·释地》认为是徐州、幽州、营州。
《吕氏春秋·有始览》认为是青州、徐州、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