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作背景
背景是辛弃疾支持北伐,但政治斗争的险恶和自身处境的孤危,来到京口北固亭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根据趣历史查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写于1205年,当时他担任浙东安抚使和镇江知府。虽然支持北伐,但对当时政治斗争的险恶和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忧心忡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怀古为题,抒发了词人对于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感慨。背景介绍: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期,当时国家面临着外敌入侵、山河破碎的困境。
公元120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辛弃疾,这位66岁的南宋文学巨匠,在担任镇江知府期间,登上了京口北固亭,触发了他对历史与现实的深深感慨,创作出了传世之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辛弃疾当时已有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佳作。
写作背景是辛弃疾在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担任镇江知府期间。当时韩侂胄执政,计划北伐金朝,辛弃疾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并担任镇江知府,戍守京口。虽然朝廷表面上重视他,但他深知政治斗争的险恶和自身处境的孤危,感到难以有所作为。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写作背景是作者在登高望远时,回忆起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壮烈事迹,感慨时光流逝,国家兴衰,同时表达了自己坚定的抗金立场和报国情怀。在这首词中,辛弃疾登高远眺,看到了京口北固亭的壮丽景色,不禁想起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壮烈事迹。
起用他的是执掌大权的韩侂胄。因为那时蒙古已经崛起在金政权的后方,金政权日益衰败,并且起了内乱。韩侂胄要立一场伐金的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在那时濒临抗战前线。辛弃疾初到镇江,努力作北伐的准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于1205年所作。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写作背景是: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
创作背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辛弃疾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主旨是什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来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
江山千古依旧,割据的英雄孙仲谋,却已无处寻觅。无论繁华的舞榭歌台,还是英雄的流风余韵,总被无情风雨吹打而去。那斜阳中望见的草树,那普通百姓的街巷,人们说寄奴曾经居住。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元嘉帝多么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我战斗在硝烟弥漫的扬州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的行宫下,神鸦叫声应和着喧闹的社鼓。有谁会来寻问,廉颇将军年纪已老,他的身体是否强健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