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诉离殇(“醉笑陪君三千场,不诉离殇,等闲幸得山花漫,不负韶华不负君”)

admin 古文典籍 8

苏轼诗词《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原文译文赏析

这里既有不舍之情、别后思念之意,更有一番豁达豪迈之气。“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则劝好友不必戚戚于黯然离别之情。“不用诉离殇,”词人对给他饯行的杨绘说,“痛饮从来别有肠。”是豪迈还是离愁百转千回,完全不必费神分辨。离殇从来是不用诉,诉不出的。

源自苏轼《南乡子》,后被三毛引改为“醉笑陪君三万场,不诉离伤”。 原词为: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意思:到那时我与你同笑长醉三万场,不用像世俗的样子用酒来诉说离情别绪。诗歌:《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宋代·苏轼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

这句话出自——宋朝苏东坡的《南乡子》东武望馀杭。 云海天涯两杳茫。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 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 痛饮从来别有肠。

出自苏轼的南乡子 南乡子 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不论过往,不诉离殇什么意思?

不论过往,不诉离殇的意思是比喻一个人不会再去讨论过去的往事,也不会向别人诉说自己离别的伤痛。

“醉笑陪君三千场,不诉离殇”出自——宋朝苏东坡的《南乡子》,意思是—— 笑陪君饮酒,哪怕醉了,始终都不讲离别这样伤心的事情。 附原文: 南乡子 东武望馀杭。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源自苏轼《南乡子》,后被三毛引改为“醉笑陪君三万场,不诉离伤”。 原词为: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南乡子》宋·苏轼 东武望馀杭。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翻译:东武和馀杭两地相望,但见远隔天涯云海茫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功成名就。

“不诉离殇”有谁知道这个词的意思?

"不诉离殇"这句话的出处是东坡先生的《南乡子》——《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一作杳)茫。

大意是:不说离别的不舍心情,谈谈天气,淡忘此时的伤痛。"不诉离殇"这句话的出处是东坡先生——《南乡子》。意境:自是向往,并心有模仿。想那聚散离合处,宽袖飘飘中的飞觞相望。那一刻,即便是水浸了眼眉,也舍不得眨一下的吧。

在文学的海洋中,苏东坡的一句“醉笑陪君三千场,不用诉离殇”流传甚广。这句词源自他的《南乡子》,被后人如三毛巧妙改编。它的核心含义是,即使在饮酒作乐的场景中,也愿意以笑相伴,纵使醉酒,也选择忽视离别带来的哀伤,展现出一种乐观和豁达的态度。

“醉笑陪君三千场,不用诉离殇”,这是出自苏东坡的词,后经过三毛改编的。意思是“陪着你喝酒,那怕是醉了,始终都会笑着陪在你身边一起走下去,而不去想关于离别这样悲伤的事情”。原句:“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醉笑陪君三千场,不诉离殇,等闲幸得山花漫,不负韶华不负君”,句子出自

这句最早出处是在苏拭的《南乡子》,其中有“ 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后三毛在《滚滚红尘》引用时写成“醉笑陪君三千场,不诉离伤”。表达的意思是:苏轼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一作杳)茫。

出自苏轼 的《南乡子》 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

是三毛修改了苏轼的词。原词如下:《南乡子》——宋·苏轼 东武望馀杭。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醉笑陪君三千场,不诉离殇”意思:笑陪君饮酒,哪怕醉了,始终都不讲离别这样伤心的事情。这句话出自——宋朝苏东坡的《南乡子》东武望馀杭。 云海天涯两杳茫。

陪君醉笑三万场,不诉离殇。是哪首诗里面的?

其后襄阳百姓于祜在岘山游息之处建庙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这里以杨绘比羊祜,“羊”“杨”音近。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此为东坡之词,后被辗转红尘的三毛引改为”醉笑陪君三万场,不诉离伤”。

,那怕是醉了,始终都会笑着陪在你身边一起走下去,而不要去想关于离别这样悲伤的事情。

男人这一辈子,没有酒是不完整的,酒这个神奇的物种自打诞生之初,就和男人扯上了斩不断的联系。而女人,也大多都欣赏喜欢喝酒的男人!

句意:陪着你喝酒,那怕是醉了,始终都会笑着陪在你身边一起走下去,而不要去想关于离别这样悲伤的事情。出自:《东坡南乡子》作者:苏轼 原诗: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一作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

苏轼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作者:苏轼

原文: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 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 堕泪羊公却姓杨。

注释:

1、杨元素:即杨绘,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七月接替陈襄为杭州知州,九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为密州知府,杨再为饯别于西湖上,唱和此词。 2、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余杭:杭州。 3、醉笑句:唐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此化用其意。 4、河塘:指沙河塘,在杭州城南五里,宋时为繁荣之区。 5、堕泪句:《晋书羊祜传》:羊祜为荆州督。其后襄阳百姓于祜在岘山游息之处建庙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这里以杨绘比羊祜,羊杨音近。

翻译:

东武和余杭两地相望,但见远隔天涯云海茫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到那时我与你同笑长醉三万场。

不用像世俗的样子用酒来诉说离情别绪,痛快的饮宴从来都另有缘由。今夜拿着残灯送你归去,走过河塘,恍惚间见落泪如羊祜的却是你杨元素啊。

赏析:

东武是密州,余杭是杭州。此词前两句表达别后思念之情。接下来两句却让人看尽世人的悲哀。为什么有思念,为什么有无可奈何,为什么有离殇有堕泪,原来只为心中还存了一点功名的热望,总想现在的劳累奔波,或许有个指望,可能有些许盼头。何日功成名遂了,到时还乡,这和衣锦还乡是一个道理的。背井离乡,亲朋相识却不得见数载经年,一切的一切求一个功成名遂再还乡,然后好好坐下,酒到杯干,细数这些年来的如意不如意,陪公三万场,将缺失的岁月再补回,再重拾,再追忆。

不用诉离殇,作者对给他饯行的杨绘说,痛饮从来别有肠。是豪迈还是离愁百转千回,完全不必费神分辨。离殇从来是不用诉,诉不出的。痛哭也好微笑也罢,不同的人的表露方式从来都是不一样的。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这两句描绘了一幅送归图,灯火已残,斯人独行月下。这是七月的事情了,那时的河塘边当有蛙鸣声做伴。苏轼擅书画,赫赫有名的宋四家居首,才华横溢,可是官海沉浮,身不由己。一把辛酸泪,到底难以掩饰,痛饮到了最后,也没能硬生生逼住眼底的热气。堕泪羊公却姓杨,则是以杨绘比羊祜了,表达出对友人的赞赏,反映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

王安石 南乡子·自古帝王州 《南乡子自古帝王州》

作者: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 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 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 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 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释:

1、佳气:指产生帝王的一种气,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2、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中的名句: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把晋代与吴宫并举,明确地显示出后代诗人对晋朝的向往。 3、恣:任意地、自由自在地。 4、更:再,又,不只一次地。 5、语出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诗》中的名句: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赏析:

此诗亦为王安石晚年谪居金陵,任江宁知府时所作。在表面的表达昔盛今衰之感的同时,把自己非常复杂的心境,也暗含于诗作之中。

金陵城自古以来便是帝王之州,唐代刘禹锡曾作《西塞山怀古》一诗: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然而,王安石看到的与刘禹锡所见大不相同,这里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王气正盛之地,佳气上浮。但那是晋代的事情,已经过去四百年了,晋代的白衣胜雪,衣冠之族,已经成为一座座古墓,回首往事的时候,这些是怎堪回首呀。末句借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名句,表达的是同样的昔盛今衰的怅然之情。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过去的时代里,这是诗歌中常用的写法,借此来表明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使诗歌具有一种高古的气象。

作者独自一个人绕着江水边上行游,然后登上高楼。绕水游是排遣心中的愁绪或不平事的一种办法,在这里,作者借这种典型的动作来表现内心的无边愁绪。好在这种绕水游并不受外在任何事物的限制,可以恣行,随意地到处走走。但是,这是一种多么无奈的自由啊,王安石所追求的,是推行新法,实现强民富国的愿望,而现在,只能是绕水游而已,慨叹之声,达于纸上。古人在诗中所抒写的,常常不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顺境,而是穷则独善其身的逆境,但到底心还被达的愿望所牵绊,所以读这样的诗句的时候,要看出作者表面闲适的背后,是无穷的凄凉与热切的期盼。上尽层楼含有中国古代的登高怀远登高而愁的文化密码。从南北朝时期的王粲写《登楼赋》开始,这个动作就被赋予了思念故国之情。而唐代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则是从人生哲学意味上诠释了这一个典型的动作、典型的场景。在这里,作者是思念故国(首都)呢,还是欲穷千里目呢?通过上文的表面闲适与内心焦虑,我们可以看到他所思念的,正是重回故国,再造宏业;通过后文的回忆往事,我们又可以知道作者这时的心理是放弃思念故国的想法,而注重对往事的追寻,注意对往事从文化意义上进行思考;我们还可以认定,作者是想登高望远,而这里的远,不是空间上的,而是时间上的,表明作者独特的意趣和别具怀抱。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说:诗若只有一种解释便不是好诗。一首真正的好诗,就是可以这样多方面地甚至地矛盾地刺激读者去思考,去与自己的人生体验结合起来,思考诗歌的同时,也思考人生的选择甚至人类的境遇。更上楼,不是上到楼的顶端再往上走,而是不断地一次又一次地登楼。往事悠悠而去了,你不要问我在想些什么,回头看过去的时候,只能看见窗外的长江,在日夜不息地向东流去。结句也是化用唐人诗句,王勃的《滕王阁诗》,作者在这里却别有怀抱:可以理解为,历史是无情的,就像东流之水,一直向前,或许人类所为的一切只是这水的片刻停留,没有太大的意义;也可以理解为,不论目前我的遭遇如何,但我所做的一切,都如长江水一般,是一种永恒的存在;或者联系《滕王阁诗》原文前一句:阁中帝子今何在?的反问,问当今的皇帝今何在,表达自己期待着重回朝廷的愿望。但似乎一切都不重要了,就像长江水,一直流着,流着。

潘牥 南乡子·题南剑州妓馆 《南乡子题南剑州妓馆》

潘牥

生怕倚阑干, 阁下溪声阁外山。 惟有旧时山共水, 依然, 暮雨朝云去不还。

应是蹑飞鸾, 月下时时整佩环。 月又渐低霜又下, 更阑, 折得梅花独自看。

赏析:

此词为词人重访旧地怀思之作。上片写景抒怀。当年朝暮相处,一同玩赏溪山云雨之景,共享云雨缱绻的欢情密爱,全已云消雨散,一去不返,抒写了词人重访南剑的冷寂与失落之痛。下片借想象以自慰。应是二句乃是词人生发的美好幻想,想象她像秦穆公小女弄玉乘鸾凤仙去,想象她像王昭君远嫁匈奴,魂归故里。月又三句回至眼前,写词人独居空阁,一夜无眠。词人哀苦痴情,折得梅花赠所爱,却无所寄托,唯有独对梅魂,如伴恋人幽洁秀逸之香魂,流露出痴恋与深哀交织的悲怆、凄艳的情怀。全词上片以实景起,过片转入幻景,歇拍又回至眼前,前后回环,别致精巧。周颐则说:小令中能转折,便有尺幅千里之妙,这些说明本词在命意谋篇上的特点。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

作者:苏轼

原文: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 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

1、江城子:词牌名。 2、密州:今山东诸城。 3、老夫:作者自称,时年三十八。 4、聊:姑且,暂且。 5、狂:豪情。 6、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7、黄:黄犬。 8、苍:苍鹰。 9、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使用,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貂裘,身穿貂鼠皮衣。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10、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席子一般掠过。 11、千骑:上千个骑马的人,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12、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 13、太守:指作者自己。 14、看孙郎:孙郎,孙权。这里借以自喻。 15、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 16、尚:更。 17、微霜:稍白。 18、节:兵符,传达命令的符节。 19、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20、云中: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21、会:定将。 22、挽:拉。 23、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 24、满月:圆月。 25、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翻译: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赏析:

(一)

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冬,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诗云: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其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卒章所显之志,与这首《江城子》类似。

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如《十拍子》: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尚气节之士义愤难平。想到国事,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少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其狂字下面潜涵的赤诚令人肃然起敬。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从艺术表现力上说,词中一连串表现动态的词,如发、牵、擎、卷、射、挽、望等,十分生动形象。全词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久弥珍的名篇。

(二)

这首词写苏轼在密州作地方长官时,有一次去打猎的情景。

打猎,对于一个职业猎手,是家常便饭;而对于苏轼这样年已四十的地方官来说,就不能不算一次壮举了。词中就是从表达他出猎时的激动心情开始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是古代年长男性的自称,切合作者的年纪和口吻。聊,是姑且的意思。这句说,老夫今天要发一发小伙子那种狂劲儿了。左牵黄,右擎[qng举起]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架着苍鹰。鹰和狗是用来追捕猎取对象的。锦帽貂裘,是戴着锦帽穿着貂皮袄,这次打猎是在冬天,所以穿着皮衣。千骑卷平冈:成千的骑手跟随着他,浩浩荡荡,象疾风一般卷向平坦的山冈。这里显示了作为一州长官出猎时的声势和排场,确实是壮观啊!百姓几乎全城出动(即倾城),都想追随苏轼这个知州(相当于汉朝的太守),去看他打猎。而他也为百姓的热情所感动,暗下决心,为了答谢(报)人们的情意,他要学习三国时代匹马单枪搏斗猛虎的孙权(孙郎),亲手射杀猛虎,给大家看看。

在上片,作者实际上已经绘制成他的太守出猎图。写出了他的形貌,也写活了他的神情;渲染了热烈的气氛,更揭示出了他昂扬的精神状态。

转入下片,作者又进一步深化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他说,他刚刚喝足了酒(酒酣)因而更加气粗胆壮(即胸胆尚开张),鬓发有些花白,又有什么妨碍呢!看来好像是承接上片,表现他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其实,这里所指,已不限于打猎。他在考虑更为重要的事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皇帝什么时候才派冯唐到云中传达命令?这里用了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典故。云中是汉朝的一个郡,在今年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和山西省西北部一部分地区。节,即符节,是传达皇帝命令的凭证。汉文帝曾派冯唐到云中郡,传旨赦免前云中太守魏尚受的处分,恢复他的官职。魏尚原来抗击匈奴侵扰有功,后来因小过失受到不公平的处罚。可见,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担当保卫边防的重任。他这样希望,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当时宋王朝正受到来自西北方的西夏和来自东北方的辽国的军事威胁,国家的安危引起了苏轼的严重关切。他渴望奔赴军事前线,来实现为国立功的政治抱负。最后三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指天狼星,在古代星象学上,被认为是主侵掠的。作者把它当作敌人的象征,又利用狼属于野兽,当在被射猎之列的联想,他表示,将要(会)紧握雕花的强弓,把他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般的弓弦上,看准那西北方的敌人,狠狠地射去。

作品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这首词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