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春秋(十六国春秋明清辑录的三版本)

富婆与低保皆失 古诗鉴赏 8

16个春秋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已经已经过了16个年头。春秋我们可以理解为一年。因为在我们的社会当中,一年分为四个季节,中为春夏秋冬。每过一个春秋,就代表着又过了一年。

十六国春秋》最大缺点是记时有误、人物混淆,“多有违谬”,如“天兴二年,姚兴改号鸿始,而鸿以为改在元年;明元永兴二年,慕容超禽于广固,鸿又以为在元年;太常二年,姚泓败于长安,而鸿亦以为灭在元年。如此之失,多不考正。”[4]。

《十六国春秋》记录了五胡乱华时期十六个国家的历史,因而这段历史时期也被称为“东晋十六国”。

西晋王朝灭亡后,公元317年,镇守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的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十六国”史称源出于北魏崔鸿所撰的《十六国春秋》:“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并成、夏为十六”。

十六国春秋明清辑录的三版本

关于《十六国春秋》的不同版本,目前市面上有三种值得留意的版本:首先,明代的屠介孙和项琳合作编撰的百卷本,他们署名为崔鸿。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五胡十六国,304 年至 439 年,前后持续 135 年时间。

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汉地巴蜀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前赵)标志着十六国的开始。

《十六国春秋》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自魏收编撰的《魏书》以及唐朝编修的《晋书》起,它就被视为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然而,到了北宋时期,这部著作已经严重残缺,仅存二十多卷,即便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引用的部分,也不再完整。目前,我们手头有三种不同版本的《十六国春秋》。

《十六国春秋》原为北魏崔鸿所撰,记述了自西晋灭亡至北魏统一北方前的十六个政权兴亡历史。该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独立科目,史学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崔鸿的家世背景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优越条件。其伯父崔光为北魏元老重臣,参与机要。

十六国和东晋是同时期共存的吗?

东晋的势力就在长江以南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上。

《十六国春秋》为分别记述十六国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北魏崔鸿撰。西晋亡后,晋室南渡,中原地区遂有匈奴族刘渊羯族石勒、鲜卑族慕容魔、氐族苻坚等先后建立的割据政权,史称十六国。这些政权虽各有本国史书,而体例不同,详略互异,不相统一。

正光三年(522),终于全书写毕。《十六国春秋》成书一百卷,“十六国”之名因《十六国春秋》一书而得名。但本书虽然完成,却又因故未敢刊印。直到北魏孝庄帝永安元年(528),其子崔子元将《十六国春秋》缮写一本,奏献朝廷,藏于史馆。散佚北宋初编成的《太平御览》仍大量抄录《十六国春秋》 。

范围大致上涵盖汉地中部、东部、西南部、西部,最远可达漠北及西域。 汉末三国时期胡人内迁导致了五胡乱华,西晋灭亡。

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十六国: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胡夏、成汉。

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江南、荆湘地区仍然由东晋控制,而北部和西南部则先后出现了二十多个国家。这十六个国家分布在汉地的北部、西南部以及最远达到漠北和西域的地区。关于“十六国”的称谓,源自于北魏史学家崔鸿所著的《十六国春秋》:“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并成、夏为十六。

十六国春秋简介及详细资料

内容简介 原书 成书过程

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私下撰写《十六国春秋》,当时北魏迁都洛阳,书籍"率多分散",他只好"求之公私,驱驰数岁",又"约损烦文,补其不足" 。正始三年(506),《十六国春秋》初稿大部完成,但仍缺"蜀录"。崔鸿又花了十余年时间访求常璩所撰《蜀书》。正光三年(522),终于全书写毕。《十六国春秋》成书一百卷,"十六国"之名因《十六国春秋》一书而得名。但本书虽然完成,却又因故未敢刊印。直到北魏孝庄帝永安元年(528),其子崔子元将《十六国春秋》缮写一本,奏献朝廷,藏于史馆。

散佚

北宋初编成的《太平御览》仍大量抄录《十六国春秋》 。此书在北宋中期已经残缺不全 ,剩二十余卷,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曾引用 ,但已非全书,故如无《资治通鉴》,今人难以窥得五胡乱华全貌。《崇文总目》已不列其名。

辑本 明代屠乔孙、项琳之以《晋书·载记》《魏书》《北史》《册府元龟》《资治通鉴》以及《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补缀而成辑本一百卷,仍题"崔鸿撰",并署"屠乔孙、项琳之同订",史料丰富,然欠考证,被清人斥为伪书 ,是今日的流行本;另外《汉魏丛书》中保存有十六卷本,十六国各为一录,记各国主五十八人,与《晋书》大同小异。康熙时宋荦曾在京西慈仁寺购得《十六国春秋》残本,并作诗以为纪念 。清代汤球辑有《十六国春秋辑补》一百卷,所辑史料力求信而有征,并有考证工作,是研究十六国史的重要参考书。

作品目录 屠本 国名

卷数

人物

前赵录

10

刘渊(1卷),刘和(1卷),刘聪上、中、下(3卷)

后赵录

12

石勒上、中、下(3卷),石弘(1卷)

前燕录

10

慕容廆,慕容皝上、下(2卷)

前秦录

10

苻洪,苻健,苻生,苻坚上、中、下(3卷),苻丕

后燕录

10

慕容垂上、中、下(3卷)、慕容宝(1卷),慕容盛(1卷)

后秦录

10

姚弋仲(1卷)、姚襄(1卷)、姚苌(1卷),姚兴上、中、下(3卷)

南燕录

3

慕容德(1卷),慕容超(1卷),慕容钟等20人(1卷)

夏录

4

赫连勃勃(1卷),赫连昌(1卷),赫连定(1卷),胡义周等8人(1卷)

前凉录

6

张轨(1卷),张实、张茂(1卷),张骏(1卷)

蜀录

5

李特(1卷),李流、李雄(1卷),李班、李期、李寿、李势(1卷)

后凉录

4

吕光(1卷),吕绍(1卷),吕纂(1卷)

西秦录

6

乞伏国仁、乞伏干归(1卷)

南凉录

3

秃发乌孤、秃发利鹿孤(1卷),秃发傉檀(1卷),秃发文支等11人(1卷)

西凉录

3

李皓(1卷),李歆(1卷),李恂等8人(1卷)

北凉录

4

沮渠蒙逊(1卷),沮渠茂虔、沮渠牧犍(1卷)

北燕录

3

冯跋(1卷),冯弘(1卷),冯素弗等14人(1卷)

十六卷简本 卷一·前赵录

卷二·后赵录

卷三·前燕录

卷四·前秦录

卷五·后秦录

卷六·蜀录

卷七·前凉录

卷八·西凉录

卷九·北凉录

卷十·后凉录

卷十一·后燕录

卷十二·南凉录

卷十三·南燕录

卷十四·西秦录

卷十五·北燕录

卷十六·夏录

作品评价 优点 《十六国春秋》突破既往传统,将各国国书改名为"录",各国主纪改名为"传","不附正朔,自相君长" ,记录各国史事时,系以各自之年号。各国国主之事迹,则按正史本纪之体例,不采用汉民族之"贵中华而贱夷狄"观念。又有序例、表、赞,体例完备。

标签: 春秋 凉录 燕录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