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托物言志的诗有哪些?
托物言志诗很多,列举如下: 1.《山行》唐朝·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托物言志的诗句如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警世贤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托物言志的古诗有:《墨梅》、《梅花》、《竹石》、《石灰吟》、《菊花》等。《墨梅》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译文: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
托物言志诗10首 李商隐《咏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复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郑思肖制《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bai 王冕《墨梅》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托物言志的诗?
这首诗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诗中的劲竹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2.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3.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4.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格,点出他咏菊的主旨。很明显,这首咏菊诗是诗人托物言志的,用的是一种象征手法。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杂草。
托物言志的诗 《青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托物言志的诗有哪些?
竹石(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
托物言志的古诗如下:篇一:《山行》---唐朝·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意: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托物言志的诗例如: 咏梅 文/宋·范楷 开遍南枝又北枝,春风消息不嫌迟。平生自抱冰为骨,莫待趋炎附热时。
有以下这些: 墨梅 王冕〔元代〕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托物言志的诗 《青松》现代·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墨梅》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青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墨梅》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用托物言志的诗句有哪些
托物言志的诗句大全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宋)王安石《北陂杏花》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关于托物言志的古诗如下:《菊花》唐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译文: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关于托物言志的古诗如下:《菊花》唐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译文: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托物言志描写动物古诗?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作者: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病牛 作者: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托物言志的古诗有很多,以下是一些比较著名的例子:1.《青松》现代·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2.《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3.《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青松》 现代·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梅 花》 宋 ·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通过坚强和高洁的梅花来比喻身处艰难环境中却仍能坚守本心、为正义而战的人】2. 《咏 萤》 唐 · 虞世南 的历流光小,飘飖弱翅轻。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有关于托物言志的诗
关于托物言志的诗句古诗整理如下: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警世贤文》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5、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
6、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
9、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
10、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
11、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在狱咏蝉》骆宾王
12、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13、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蜂》
1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15、位卑未敢忘忧国。——《病起书怀》
1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17、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杂说送张琥》
18、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对联》
1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正始》
20、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21、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扬子江》
2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2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24、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满江红》
2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
26、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菊花》
27、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卜居》
28、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29、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30、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后汉书·班超传》
31、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青松》
3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3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
3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3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3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37、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38、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39、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40、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
4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42、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书愤》
4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
4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45、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4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
47、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4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49、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50、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
51、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52、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苔》
53、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李商隐《赠荷花》
54、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刘桢《赠从弟》
55、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56、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57、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司马光《客中初夏》
58、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刘长卿《听弹琴》
59、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王冕《墨梅》
60、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毛泽东《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61、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侯蒙《临江仙·未遇行藏谁肯信》
6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63、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李白《南轩松》
64、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骆宾王《咏蝉 / 在狱咏蝉》
65、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曾巩《咏柳》
66、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刘长卿《听弹琴》
67、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曹组《卜算子·兰》
68、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卢照邻《曲池荷》
69、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陶渊明《饮酒·其八》
70、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己《早梅》
71、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杜甫《古柏行》
72、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李群玉《书院二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