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州鼓乐(绛州鼓乐的介绍)

越山河见你 诗词大全 14

山西新绛县绛州鼓乐的来历

最引人注目的是,1988年,新绛县农民业余鼓乐队在北京“全国龙年音乐周”上凭借《秦王点兵》和《夏坡滚核桃》的精彩演出,赢得了国内外赞誉。他们的演奏充满了震撼力和鼓舞人心的旋律,展现了绛州鼓乐在民间的深厚根基和独特魅力。总的来说,绛州鼓乐不仅是新绛县的文化瑰宝,更是民间艺术的生动体现。

历史上没有《秦王点兵》。《秦王点兵》是绛州鼓乐。20世纪80年代的新作。

山西绛州鼓乐艺术团自1988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民族打击乐的现代化探索,以及将现代打击乐与民族音乐相结合。2. 该艺术团率先将绛州民间锣鼓带上舞台,成功地将这种传统艺术形式推广至国际舞台,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新绛位于山西西南,运城北部,吕梁山南端,为晋、陕、豫三省区交汇之地,历来在政治、文化、经济方面居于重要地位。新绛县有着演奏鼓乐的传统,鼓乐是民间文艺活动的主要内容,更是当地“社火”活动中的最流行的节目之一。

绛州鼓乐是中国山西省新绛县的传统音乐形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音乐起源于先秦时期,并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根据《直隶绛州志》的记载,绛州鼓乐在节日和祭祀活动中十分流行,夏冬雨季时,乡镇中的社稷祭祀活动常常伴随着鼓乐表演。

山西民间文艺绛州鼓乐

位于山西省的新绛县,拥有悠久的鼓乐传统,这种民间艺术是当地社火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节目便是绛州鼓乐。其特色在于花敲干打的技艺,演奏者巧妙运用鼓面、鼓边以及鼓槌和鼓架,创造出宏大的乐章,声音铿锵有力,充满了粗犷的豪放和力度。

绛州鼓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被誉为“地动山摇”、“闻声十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花敲鼓,以其多样的鼓型和丰富的演奏技法展现了地方色彩。花敲鼓使用28件乐器,包括24面扁鼓象征24节令,两副夹板象征四兽,如牛、虎、狮子、麒麟,寄寓着吉祥如意与丰收的愿望。

其中,《秦王破阵乐》源于唐初李世民平定叛乱的历史事件。当时,李世民在绛州柏壁指挥作战,胜利后,军中创作此乐,以大鼓为主,融合龟兹乐,反映出历史的厚重。如今,新绛不仅保留了"擂鼓台",还有《小秦王乱点兵》和《唐王出城》等锣鼓曲牌流传。可以说,绛州鼓乐的繁荣兴盛与这段历史渊源紧密相连。

绛州鼓乐主要有两类,一类称赛社锣鼓,亦称“闹年锣鼓”、“社火锣鼓”,其中花敲鼓与穿箱锣鼓最典型、最著名,每逢年节和重要社事进行表演。

该乐器特点如下: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绛州鼓乐的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到了唐宋时期已经十分流行。它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故事。尤其是《秦王破阵乐》,它与唐代的历史紧密相连,体现了唐代音乐的繁荣和军事的辉煌。

绛州鼓乐:山西民间文化的瑰宝绛州鼓乐,即绛州大鼓,是山西省新绛县独具特色的汉族民间音乐形式,包括锣鼓乐和吹打乐两大类别。这个历史悠久的音乐传统发源于文化底蕴深厚的新绛县,它位于山西西南的运城北部,临近晋、陕、豫三省交界,地理位置赋予了其独特的历史地位。

绛州鼓乐历史渊源

绛州鼓乐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初唐时期。据史书记载,619年(唐武德二年)十一月,李世民在讨伐刘武周的战役中,驻扎在新绛县的柏壁秦王堡。当时的民众为了庆祝他的胜利,创作了一部名为《秦王破阵乐》的乐曲,模仿了车轮声、马蹄声和人喊马叫,充满了豪迈的气势。

写作要点:紧扣题眼,结合细节描写来烘托主题,条例清晰。近日,我观看了《绛州鼓乐》,感受到了河东鼓乐文化的源远流长。第一个曲子是《秦王破阵乐》,它讲述的是唐朝李世民平定叛乱的情景。第二个曲子《秦王点兵》是根据《破阵乐》和《小秦王点兵》所成的。

绛州鼓乐素有“地动山摇”、“闻声十里”之誉。花敲鼓在绛州鼓乐中最具代表性。它所使用的乐器是多面形制不同的鼓。现有十几种敲奏技法,即击鼓边、敲鼓边、墨鼓钉、蹭鼓面、打鼓帮、抽鼓皮、磕鼓环、碰鼓架、单槌滚、双槌擂、槌相搓、槌相击、槌相打、捶相挑。

山西省。绛州鼓乐,流行于山西省新绛县的传统音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绛州鼓乐源于先秦,盛于明清。据《直隶绛州志》载:“岁时社稷,夏冬雨季,又乡镇多香火,扮社鼓演剧”,《新绛县志》:“每逢赛社之期,必演剧数日,扮演各种故事,如锣鼓等等。

绛州鼓乐的介绍

绛州鼓乐:古老的艺术,丰富的传承 绛州鼓乐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源于山西省绛州地区,以其独特的演奏方式和激昂的鼓声而著称。这一艺术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绛州鼓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战争时期的战鼓,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民间艺术形式。

绛州鼓乐,源自山西省新绛县,是一种广受欢迎的汉族民间锣鼓乐和吹打乐形式。新绛县分为汾北片、汾南片和河槽片三大区域,各具特色。汾北片以穿箱锣鼓闻名,汾南片以车鼓著称,而河槽片则以花敲鼓见长。绛州鼓乐的起源可追溯到历史文化名城新绛县。

绛州鼓乐是以花敲干打见长,近年来又博采众长,不断地丰富了打击技艺,概括来说,有以下敲击技法:击鼓心:用棰正面敲击鼓面中心,这是锣鼓通用的演奏法;敲鼓边:以棰侧击鼓面与鼓帮交界的鼓边;磨鼓钉:用棰磨擦鼓钉,发出一种“哗儿”之声,分为短磨、长磨两种;蹭鼓面:以棰擦击鼓面。

绛州鼓乐,起源于历史文化名城新绛县,这座位于中国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北部,吕梁山南端的交界地带,历来在政治、文化和经济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新绛县有着深厚的鼓乐传统,它深深植根于民间文艺活动中,尤其在当地的“社火”活动中,绛州鼓乐以其独特的地位,成为最受欢迎的表演节目之一。

绛州鼓乐的历史

1.绛州鼓乐的历史介绍 绛州鼓乐又称绛州大鼓,泛指山西省新绛县汉族民间流行的锣鼓乐和吹打乐。新绛县有三大区域:汾北片、汾南片、河槽片,汾北片以穿箱锣鼓、汾南片以车鼓、河槽片以花敲鼓著称。绛州鼓乐产生于历史文化名城新绛县。新绛位于山西西南,运城北部,吕梁山南端,为晋、陕、豫三省区交汇之地,历来在政治、文化、经济方面居于重要地位。

新绛县有着演奏鼓乐的传统,鼓乐是民间文艺活动的主要内容,更是当地“社火”活动中的最流行的节目之一。绛州鼓乐以花敲干打著称,这种鼓乐的演奏者充分利用鼓的各个部位以及鼓槌、鼓架的最佳声音进行演奏,演奏起来宏厚博大,气势磅礴恢宏,声韵铿锵,粗犷豪放而有力度。代表曲目:《秦王破阵乐》《秦王点兵》《老鼠娶亲》《厦坡上滚核桃》。

2.绛州鼓乐的传承意义 《秦王破阵乐》在民间颇为流传,尤其是明、清两代,鼓乐进入鼎盛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绛州鼓乐更在发展、壮大;后来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绛州鼓乐得到了很大发展。在《秦王破阵乐》的基础上,整理出了《秦王点兵》、《夏坡滚核桃》等精彩曲目,并且参加了山西省的首届艺术节。

1988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龙年音乐周”中,新绛县农民业余鼓乐队上京演出,得到了国内外舆论的一致称赞。他们演奏的《秦王点兵》、《夏坡滚核桃》,以其震动山河的磅礴气势和令人振奋的旋律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绛州鼓乐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

3.秦王点兵是怎么点的 历史上没有《秦王点兵》。《秦王点兵》是绛州鼓乐。20世纪80年代的新作。在原《秦王破阵乐》的基础上,摄取了《汾南车鼓》、《花敲鼓》、《老虎磕牙》等鼓种曲牌成分,成此杰作。

它融汇了历史和当今、群众和专家、业余和专业的艺术结晶,是社会主义时代的新鼓乐,它两次轰动京华, -次震撼巴黎,是黄河文化的骄傲,是中华文化的骄傲。

《秦王点兵》全曲包括引子、鼓边段、鼓心段、锣鼓段、华彩段、尾声段六部份,紧慢张弛结构得当,乐曲相当完整,它将民间套曲的特点与现代曲式结构相融合,使民间锣鼓乐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乐曲以出兵为主题,从元帅升帐开始,直到官兵进入,列队布阵,点兵习武,准备出征结束。

乐器分高低两个声部,高音有校鼓、卒鼓、小件铜器;低音有帅鼓、将鼓、大件铜器。演奏中根据主题要求,分别采用不同的演奏手段,有独奏、对奏、合奏、干敲、花打、混击,慢速、中速、快速;四拍、三拍、二拍。

引子里的号角长音把人带进古战场阵地;鼓边采用了击鼓边、鼓邦、鼓环、鼓钉,并与夹板对奏、合奏,新颖多彩。华彩段则吸收西洋协奏曲中的华彩手法,别开生面,映照出将士们临战前的乐观心理。

扩展资料:

新绛古来就是三晋一块文化宝地,位于山西南部,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黄河三角洲。“唐为畿内地,有大夏之墟”,曾是晋国都城之一。自北魏起设为州治,直至清末。今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山西是鼓乐的故乡,新绛更是鼓乐之乡,从接壤的襄汾县陶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土鼓和鼍鼓推测,还在六千多年以前已经有了原始鼓乐。历经世代人民集体传承,唐代出现了鼎新期,并以“擂大鼓”而遐迩天下,明、清两代呈现鼎盛。

史称李世民的《秦王破阵乐》曲,则发端于新绛县唐王堡;《辞海》上说“锣鼓杂戏起源于山西绛州(今新绛县)”;这里曾出土了多处宋元时的鼓乐舞俑砖雕;《直隶绛州志》说:“岁时社祭,夏冬两季,又乡镇多香火,扮社鼓演剧。”鼓乐在新绛县流传了千百年,至今不衰。

绛州鼓乐,海外亦称绛州大鼓。汔指新绛县流行的锣鼓乐、吹打乐,因新绛县昔称绛州而名。

绛州鼓乐凝聚和沉淀了黄河儿女千百年的传统文化,粗犷浑厚,慷慨激越,炽烈洒脱,刚劲奔放。它凭借了鼓板锣钹,管弦丝竹,特别是发挥了鼓的每个部位最佳音响,运用花敲干打,以丰富多变的音乐语汇;

而将人、兽、物的形象诉诸于观众的视听,并可演译一个完整故事,被称誉为山西鼓乐艺术“三大绝”的首绝、中国鼓乐艺术中的“国之瑰宝”。在世界鼓乐艺术中,是“抢”去日本鬼太鼓专美于前的“一路奇兵”。

2003年2月,新绛县绛州鼓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名录。

标签: 绛州 新绛县 阵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