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考工记兵器释义?
《周礼》考工记是一部古代兵器制造、管理和使用的规范性文献。其中,兵器的释义包括了各种武器的名称、用途、制作材料和工艺等方面的详细描述。
圆规的发明最早可追溯至中国夏朝,《史记·夏本记》载大禹治水“左凖绳,右规距”,公元前15世纪的甲骨文中,已有规、矩二字,当时称为“规”,即今日的圆规。
《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记述了关于周朝王城建设的制度,是按封建等级而规定城市用地、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的差别。
指 匠人营建都城 出自《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匠人营建都城,九里见方,[都城的四边]每边三门。
考工记的王城制是什么意思?
《周礼·考工记》是春秋年间齐国所著一本记录手工业生产的 官书。
在古代中国的《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描述了一种严谨的城市规划理念。匠人们设计都城时,遵循了严格的比例和布局原则。城市规模为方九里,每边设立三门,城内分为九经九纬的主干道路,每道大道可供九辆车并行。
意思是匠人营建都城,九里见方,都城的四边每边三门。都城中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大道可容九辆车并行。王宫的路门外左边是宗庙,右边是社稷坛;王宫的路寝前面是朝,北宫的后面是市。每市和每朝各百步见方。 原文出自于战国周公旦的《周礼·考工记·匠人》。
中山辽柏”栽种在中山公园内的社稷祭坛南门外侧。 社稷坛,建于明代永乐18年(1420年),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帝王祭祀社稷神的国家祭坛。
译文:匠人营建都城,九里见方,[都城的四边]每边三门。都城中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大道可容九辆车并行。环城大道宽七轨,野地大道宽五轨。出处:周礼·冬官考工记·磬氏/车人 《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是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
这是周礼·考工纪里的一句话,意思是周朝建造城市的基本制度,标准(理想化)的城市面积为9平方里,每侧有三门,城市里共有9条南北向干道,9条东西向干道。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匠人所营之国四面见方,则周长应为14968.8米(下文皆以周时一尺折合23.1厘米计算)(注: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附录二《中国历代度量衡变迁表》。198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亦见《中国古代度量衡图案》,1984年,文物出版社。)。
在城市地理方面,西周已初步确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城市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周礼·考工记》虽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其反映的内容可以追溯到西周。内中记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鲁国故城在山东省曲阜市区和东、北面。周成王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此。
匠人营国的意思是古代建筑师营造都城的智慧与技艺的体现。首先,要理解匠人营国的内涵,必须知道它出自《周礼·考工记》,是中国古代建筑师智慧的结晶。在这部著作中,详细阐述了关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营造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建筑工艺的重视和推崇。
《考工记》是中国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考工记·匠人》所载的王城规则制度。 这个制度正是西周开国之初,以周公营洛为代表的第一次都邑建设高潮而制订的营国制度。作品原文: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建筑师营建都城时,城市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九里,每面各大小三个城门(设立两个侧门)。城内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大道宽度皆为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七十二尺)。王宫的左边(东)是宗庙,右边(西)是社稷。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注:一夫,是指一夫之地,夫是农夫,一个农夫有百步之地来耕种《匠人营国》提到的数字或
“左祖右社”,说明“祖”、“社”的分布位置。“祖”为宗庙,是周王奉祭王室祖先的地方。“社”为社稷,此为国家举行大典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地方。“祖” 祭王室祖先,代表天命的神权。“社”祭祀土神和谷神,代表国土。周人把社设在主轴线的右前方,与朝紧密联系,又和宗庙相对,表明国土为王室所有,王以太宗子身份,有总揽天下土地,人民的权利。这种设计强调了宗法血缘制度中的王权,体现了整个城邑的礼制思想。“前朝后市”中的“朝”,理解为“外朝”,即是处理狱讼、颁布法令等等的重要场所。并且外朝与宗庙相连,宗庙大典时联系到外朝,所以也是整个仪式的组成部分。“市”为商品交换的市场。“前朝后市”则是说在王城前为“朝”后为“市”。“朝” 是王权的象征,它的位置与“市”相比显然比较突出,将它置于王城的中线上更突出了它的尊严性。而“后”则是城内的集贸地点,将它设置宫北,说明市的重要性次于朝、祖、社。当时的商业并不发达,市也是后立的,从礼制上说,应该次于朝、祖、社。就城邑性质而言,它是政治城堡,经济职能不显著,但为了满足贵族王室进行商品交换的需要,就专为他们而设计了市,它只是王室生活服务设施,居于从属地位。与数字有关的称谓,应该略作解释和换算。匠人所营之国方九里,自然是四面见方,每面皆是9里,周时1里为300步(《春秋谷梁传》宣公十五年)。1步为6尺(《论语》马融注引《司马德》),则1里应为1800尺。世传周代铜尺7种,长度22.5厘米至23.1厘米不等;骨尺1种,长21.92厘米;缕牙尺长23厘米。据商鞅方升测算,晚周1尺当为23.1厘米。据《隋书·律历志》的记载推算,亦当为23.1厘米。这里就以1尺为23.1厘米计算。则9里之长应为3742.2米。匠人所营之国四面见方,则周长应为14968.8米(下文皆以周时一尺折合23.1厘米计算)(注: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附录二《中国历代度量衡变迁表》。198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亦见《中国古代度量衡图案》,1984年,文物出版社。)。
这里还应对《匠人营国》所说的“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再作解释和换算。郑玄说:“经纬谓涂也。经纬之涂皆容方九轨。轨谓辙广。乘车六尺六寸,旁加七寸,凡八尺,是谓辙广。九轨积七十二尺,此则涂十二步也。旁加七寸者,辐内二寸半,幅广三寸半,绠三分寸之二,金辖之间三分寸之一。”按照郑玄这样的解释,这所谓的九轨为72尺,每6尺为1步,就是说当时的道路的宽度为12步。换算成今制,则为16.632米。
按照《匠人营国》的规定,诸侯之国的都城也应有经涂,就是经纬的道路。诸侯之国的经涂只能和王朝的环涂相比照。环涂窄于经涂,只有7轨。按每轨8尺计算,应为56尺。换算成今制,应为12.936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