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按照《序志》所提示,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原道》至《辨骚》五篇为“文之枢纽”;二是《明诗》至《书记》二十篇为“论文叙笔”;三是《神思》至《程器》二十四篇为“割情析采”。
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然绠短者衔渴,足疲者辍途,非文理之数尽,乃通变之术疏耳。
刘勰的文学发展论比较集中地体现在《通变》篇和《时序》篇。《通变》论述文学发展自身内部的继承与革新问题;《时序》论述文学发展与时代变化的关系问题。
” 宋 苏轼 《与李端伯宝文》 之二:“ 智识 通变,而性极厚。” (2).犹变通。不拘常规, 适时 变动。 《文选·班固<典引>》 :“通变神化,函光而未曜。” 李周翰 注:“变通神化,其光不见则难可知也。
首先我们知道《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专著。南朝才子刘勰所作,刘勰,字彦和,祖籍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
变原文 原文 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
文心雕龙的文学史观
只有不断的创新,即《文心雕龙》所说的“变”,文学创作才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变则其(可)久”(《通变》)“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
《文心雕龙》之《通变》篇以"有方之体"与"无方之数"为探讨中心,展开对于文学发展中继承与创新之间辩证关系的讨论。刘勰肯定文学随时代而发展,同时又对所处时代翻浅讹新的不良文风表示不满。
《文心雕龙》全文翻译目录: 1.原道第一 ... 《文心雕龙》全文翻译目录: 。
《风骨》和《定势》,概论《附会》和《通变》,考究《声律》和《练字》;进一步则在《时序》中论述文章的兴衰,在《才略》中褒贬历代文家,在《知音》中惆怅感叹,在《程器》中愤懑不平;最后在《序志》中舒展胸怀,写出自己的情志和抱负,以统领、驾驭《文心雕龙》全书:至此《文心雕龙》下篇各章的眉目条理。
偶然写就的诗词文章,是文人大家们的一种谦逊格调。 《后汉书·蔡邕传》:“﹝ 蔡邕 ﹞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
通变的刘勰评析
这是正确的。针对当时的创作倾向,提出了矫正时弊的主张。刘勰在探讨文学的发展时,发现了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即由质到文的必然性。因此他主张要克服形式主义倾向,不能用否定文学的基本特征、不许文学发展的方法,而只能顺其规律加以引导。其基本办法就是讲“通变”。
通变说是《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支柱之一。通指会通,变指适变。通变说探讨的是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问题。(刘勰有《通变》篇专门探讨这一问题。刘勰认为文体的名称和写作原则是相对稳定的,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但作家的才性和具体对文辞运用是各不相同的,故文学的会通也是永无止境的。
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六观”的批评方法: 一观位体,看其内容与风格是否一致; 二观置辞,看其文辞在表达情理上是否确切; 三观通变。
【详细解释】 (1).说话或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管子·形势解》:“明主犹 奚仲 也,言辞动作,皆中术数。
竞今疏古 jìng jīn shū gǔ 【解释】指重视现代的,轻视古代的。犹厚今薄古。
文心雕龙中的文学理论1 通观《文心雕龙》一书的内容,它实际上论及了文学本质、文学作品、作家、创作、文学发展、文学鉴赏和批评等各方面的问题,从而共同构成《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体系。 文学本质论 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集中体现在《文心雕龙》的前三篇《原道》、《征圣》、《宗经》中。
以具体事实为例,论述文学的继承与革新
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实指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主要见于刘勰的《文心雕龙·通变》。在当时的文坛上,“竞今疏古”的风气盛行,普遍存在着“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的倾向。
文心雕龙·知音原文及翻译 知音 作者:刘勰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
言辞的意思是:言辞是两个概念,言指的是语言,即说。辞指的是文书,即写下来的文学作品或文字。现在多形容一个人用比较文学的语句说话。详细释义:说话或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 《管子·形势解》:“明主犹奚仲也,言辞动作,皆中术数。
神性:指《文心雕龙》中的《神思》、《体性》。图:描述。风势:指《文心雕龙》中的《风骨》、《定势》。苞:通“包”,包举。会通:指《文心雕龙》中的《附会》、《通变》。阅:观察。声字:指《文心雕龙》中的《声律》、《练字》。崇替:泛滥。怊怅(chāo chàng):感叹。耿介:感慨。毛目:细目。
短绠不可以汲深。后面那一句
后面一句是话出自西汉刘安所做的《淮南子·说短绠不可以汲深,器小不可以盛大,非其任也。
协和以为体,奇出以为用 "摘要 在中国古典文体学中,文体的基本内涵是指具有特征性的文章整体。
文学作品不是作者思想的图解,而是生活的形象反映;作者的思想倾向是隐茂在形象之中的,文学创作的这一艺术规律。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
文心雕龙的作者是谁?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刘勰对《文心雕龙》的命名来自于环渊的著作《琴》,其解《序志》云:“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全书共10卷,50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
《文心雕龙》还系统论述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继承和革新的关系,又在探索研究文学创作构思的过程中,强调指出了艺术思维活动的具体形象性这一基本特征,并初步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问题;对文学的艺术本质及其特征有较自觉的认识,开研究文学形象思维的先河。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刘勰。
《文心雕龙》是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年至二年间。
《文心雕龙》共十卷,五十篇,分上下两编,各二十五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部分。
总论含上编的《原道》至《辨骚》五篇,明确提出文学批评的根本原则,是全书的“文之枢纽”。文体论含上编的《明诗》至《书记》二十篇。其中前十篇是论有韵之文,后十篇是叙无韵之笔。
艺术特点
作为一部论述文学批评理论的著作,《文心雕龙》的论述语言颇具特色,首先便是语言精练,论述深刻。
作者不论是在阐述相关的文学理论还是在梳理不同文体的流派时,都善于运用十分精简的语言进行论述,以便将深刻难懂的理论或复杂的流变过程以简明清晰的笔法呈现出来,易于理解。与此同时,又能做到笔法虽简却论述深刻,也就是运用简洁的语言将文学理论解释得深刻到位,而非简单地流于表面。
《文心雕龙》本身也是一部独立成书的优秀文学著作,不仅体现在涉及文学创作的篇章中极具价值的独创性观点,也体现在论述语言上。
其论述语言对仗严格,声律工整,体现出极高的文学性。刘勰擅长使用富有文学性的语言进行古典文学批评理论的论述,具体体现在《文心雕龙》的篇章中存在大量的骈文语句,辞藻华丽,读来朗朗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