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第四下
下面是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第四下,欢迎参考阅读! 凡货,金、钱、布、帛之用,夏、殷以前其详靡记云。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黄金方寸而重一斤;钱圜函方,轻重以铢;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故货宝于金,利于刀,流于泉,布于布,束于帛。 太公退,又行之于齐。
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书籍中取名为"食货志"主要是由于其内容涉及到了食物和货币等与经济密切相关的事物。
《汉书》中的成语摘抄 【朝令暮改】《汉书·食货志上》:“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译文 周室衰落到了战国时代,推崇诈伪和暴力而轻视仁义,以物质充足为先,以礼貌谦让为后。这个时候,李悝为魏文侯制定了充分利用土地生产能力的教令,认为土地方圆百里,总共有九万顷,除去山地大湖村居所占的三分之一,还有田亩六百万亩,耕耘田地勤奋小心则每亩加收三斗,不勤奋那么也减去三斗。
【原文】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必相从者,所以省费燎火,同巧拙而合习俗也。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与歌咏,各言其伤。 【译文】冬天,百姓们已经搬进屋里住,同住一条巷子里的妇女,夜晚聚集在一起纺纱织布,这样妇女们一个月就能够做四十五天的工。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世之有饥穰。
求《史记·平准书》,《史记·货殖列传》和《汉书·食货志》译文.
中国史书记述经济史实,以《史记·平准书》为其先驱,而《汉书·食货志》继承其重视经济的传统,内容更为充实。 原文 于是文帝从错之言,令民入粟边,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为五大夫,万二千石为大庶长,各以多少级数为差。错复奏言:“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
译文:《汉书·食货志》中说:“百姓进入冬天后,妇女们互相跟随着在夜里纺织,妇女们干活在一个月中干四十五天的活。”说的是一个月三十天中,每天的半夜算半天,所以是四十五天。一定互相跟随的原因,是为了节省灯油的费用,不但可以交流技艺而且还合乎当时的习俗。
急需汉书食货志上篇翻译从-->是后,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役费并兴,而民去本。董仲舒说上曰:“《春秋》它谷不书,至于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见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急需 汉书食货志 上篇 翻译从-->是后,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役费并兴,而民去本。
《汉书·食货志》的翻译是《汉书》中的一个篇章,主要记录了西汉时期的经济政策、农业生产、商业贸易、财政收支等方面的情况。《汉书·食货志》开篇即说,“食,政之本也;货,财之末也。
《汉书·食货志》全文?
原文 陵夷至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谊,先富有而后礼让。
意思是:但废除井田制,奴隶制也被废除了,身份等级的划分乱了法度。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第四上>。节选原文: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仟佰,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是《汉书 食货志》吧,这是史书中关于西汉经济方面的专篇。
原文为:(汉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贾谊谏曰:“……又民用钱,郡县不同:或用轻钱,百加若干;或用重钱,平称不受。……则市肆异用,钱文大乱。……今农事弃捐而采铜者日蕃,释其耒耨,冶镕炊炭,奸钱日多,五谷不为多。
D 在体例上,《汉书》对《史记》体例进行了改造,如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同时创设了《惠帝纪》、《地理志》、《食货志》、《艺文志》等 D 在体例上。
甚贱伤农”是什么意思?
成语解释:指粮价过低,损害农民的利益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食货志上》:“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三国志里没有食货志。 《食货志》,是中国纪传体史书中专述经济史的篇名。语出《尚书·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后汉书·张衡传》 扣其乡及姓字。——明·魏禧《大铁椎传》 女子许嫁〖girlremaintobebetrothed〗 甚至于说,待字的大姑娘,也得拿出来抽签。
食货志上原文及翻译
食货志上原文及翻译:
在圣明的君王统治下,百姓不挨饿受冻,这并非是因为君王能亲自种粮食给他们吃,织布匹给他们穿,而是由于他能给人民开辟财源。所以尽管唐尧、夏禹之时有过九年的水灾,商汤之时有过七年的旱灾,但那时没有因饿死而被抛弃和饿瘦的人,这是因为贮藏积蓄的东西多,事先早已作好了准备。现在全国统一,土地之大,人口之多,不亚于汤、禹之时,又没有连年的水旱灾害,但积蓄却不如汤、禹之时,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在于土地还有潜力,百姓还有余力,能长谷物的土地还没全部开垦,山林湖沼的资源尚未完全开发,游手好闲之徒还没全都回乡务农。
百姓生活贫困了,就会去做邪恶的事。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不从事农业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就会离开乡土,轻视家园,象鸟兽一样四处奔散。这样的话,国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他们。
人在寒冷的时候,不会等有了轻暖的皮衣才穿;饥饿的时候,也不会等有了美味才吃;饥寒交迫,就顾不上廉耻了。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
那么,肚子饿了没饭吃,身上冷了无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贤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赋税,大量贮备粮食,以便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荒,因此也就能够拥有人民。
百姓呢,在于君主用什么办法来管理他们,他们追逐利益就象水往低处流一样,不管东南西北。珠玉金银这些东西,饿了不能当饭吃,冷了不能当衣穿;然而人们还是看重它,这是因为君主需要它的缘故。
珠玉金银这些物品,轻便小巧,容易收藏,拿在手里,可以周游全国而无饥寒的威胁。这就会使臣子轻易地背弃他的君主,而百姓也随便地离开家乡,盗贼受到了鼓励,犯法逃亡的人有了便于携带的财物。
粟米和布帛的原料生在地里,在一定的季节里成长,收获也需要人力,并非短时间内可以成事。几石重的粮食,一般人拿不动它,也不为奸邪的人所贪图;可是这些东西一天得不到就要挨饿受冻。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五谷而轻视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