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佛国记(法显赴天竺求法的目的是什么记录他生平的典籍有哪些)

满眼笑意 古诗鉴赏 7

法显赴天竺求法的目的是什么 记录他生平的典籍有哪些

在《佛国记》内,广州被视为“汉地”,汉族地区的南部至少已包含广东地区在内。法显是中国经陆路到达印度并由海上回国,而留下记载的第一人,他还参加翻译从天竺取回的佛经《摩诃僧祗律》、《大般泥洹经》等。记录法显生平的典籍相当多,举其大者有以下几种:(一)《法显传》,法显撰述。

而南印度和中印度佛教衰落,导致佛教中心北移。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佛教传入中国。此后,随着贵霜王朝的衰落,佛教在北印度地区也开始衰落。

法显是上党郡襄垣,也就是在现在的山西长治。法显三岁的时候被送到佛寺剃度成为小沙弥,后来因为年龄太小又被送回到家里。

有人说,再不远行,就老了。其实,只要有恒心,有毅力,任何旅行都能跨越年龄的限制。

基本解释 亦作“ 祇洹精舍 ”。1.“祇树给孤独园”的简称。 印度 佛教圣地之一。

《佛国记》的作者是东晋的法显。他是中国佛教界一位杰出的人物,除了著有《佛国记》这一重要著作外,还在佛教领域有着其他贡献。法显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高僧,他不仅精通佛法,还游历广泛。大约在公元四世纪末到五世纪初,法显进行了他的佛教旅行,足迹遍布中亚和南亚地区。

贝齿是什么意思?

词语贝齿 拼音bèi chǐ 注音ㄅㄟˋ ㄔˇ 引证解释 1. 腹下洁白,有刻如鱼齿的贝。也称齿贝。 晋 法显 《佛国记》:“市无屠行及酤酒者,货易则用贝齿。

《法显传》又名《历游天竺记》、《昔道人法显从长安行西至天竺传》、《释法显行传》、《历游天竺记传》、《佛国记》等,一卷。

本书记叙了法显与同侣发迹长安,度沙河(又称流沙,指敦煌以西至今新疆若羌县之间的沙漠),逾葱岭(指喀喇昆仑山),历经艰辛而至北天竺,尔后周游西天竺、中天竺、东天竺,最后从海上返回的全部行程及其见闻。

当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势险峻、土地贫瘠、暴风雪灾。

义熙十年(414),他在建康翻译佛经,同时根据自己的旅游经历写成《法显传》一书。《法显传》的书名有好几个,如《佛国记》、《佛游天竺记》、《高僧法显传》、《三十国记》等。

著有《佛国记》(又名《法显传》),是今日研究古代中亚、南亚历史、地理、风俗和佛教等重要资料。法显的故事 法显,俗姓龚,山西武阳人。在他出世之前,已有三个兄长来到世上,但都相继夭亡。为求平安,三岁时父母便让他做了小沙弥。到十岁时,法显大病一场,父母只好把他送到庙里去住。

选修课这么多,有哪些课程是容易拿学分又很有趣或有用的选修

学长搜索遍了各大网站贴吧结合部分自己的经验,吐血合集指南!部分数据来自贴吧和其他网站哈。

《佛国记》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完成译经工作后,法显又来到荆州辛寺,并终老于此。元熙二年(420年),法显圆寂,时年八十七岁。法显西行求法的精神激励了后人,成为诸多高僧效仿的榜样。

东晋的僧人法显(334年—420年),佛教高僧,俗姓龚,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地区)人,一说是并州上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

按道理说,应该了解过吧,因为玄奘是佛学大师,没有什么门户之见,是为了广大佛法,而《佛国记》正提到去印度的很多情况,玄奘要去印度,而古代了解世界的途径又少。

法显的这次旅行和带回的地理见闻,丰富了当时我国对中亚南亚地区的地理认识。尤其是保存至今的他的《佛国记》,更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游记之一。

法显大师的作品包括《佛国记》,又称《法显传》。此书记录了法显大师求法经验、见闻及游历各国的风土民情、佛教状况,为后人西行求法提供了指南。现今,《佛国记》是我国僧侣旅游印度传记中,现存最古的典籍。

概括法显西行的历史意义

法显西行求法,意义重大,自不待言,简要总结,恐怕首先是精神上的意义。法显已经近或逾花甲之年。为什么法显在这样的年岁还要历经千辛万苦冒死西行求取佛经呢?只能以佛教的精神目标才能解释他的使命感和他于其间获得的的强大动力。在法显以上中,这也是修的菩萨行。为求佛经戒律而万死不辞,说到底也是一种菩提行。梁启超说:“法显横雪山以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上述地理上及人事上重重障碍,实为阻隔中印文明之高闉深堑,而我先民能以自力冲破之。无他故焉,一方面在学问上力求真是之欲望,列热炽然;一方面在宗教上悲悯众生牺牲自己之信条,奉仰坚决。故无论历何艰险,不屈不挠,常人视为莫大子恐怖罣碍者,彼辈皆夷然不以介其胸。此所以能独来独往,而所创造者乃无量也。呜呼!后之学子,闻其风者,可以兴矣。”

  其次,法显西行增强了中西人民的友好往来。法显旅行的经过以及其个人的旅行记录《佛国记》,对当时的国人来说无异于开启了观察外界的另一扇窗子,对以后西行运动开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西方僧人到中国传经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法显的影响下,中国高僧昙无竭,也立志西行,召集了二十五个人到印度去。法显回国后不久,就有很多斯里兰卡的高僧来到中国进行访问,有的终生住在中国,传戒授律。在以后的岁月了,因着佛教,出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热潮,法显在此过程中居功至伟,唐朝著名高僧义净说:“自古神州之地,轻生循法之宾。显法师则创辟荒途,奘法师乃中开正路。” 这说明,法显是去海外求法取经的先驱者,发现的西行,对促进中西方佛学交流,加深中西人民的友谊,都起到了至为重要的作用。

  其三,法显的西行,本为寻求完整的经典,特别是佛教戒律。他携回了很多的经典:在中天竺得《摩诃僧祗律》、《萨婆多部钞律》、《杂阿毗昙心》、《方等般泥洹经》、《綖经》、《摩诃僧祗阿毗昙》等六部;在师子国又得到了《弥沙塞律藏本》、《长阿含经》、《杂阿含经》,还有一部《杂藏》。回国以后,他在东晋国都道场寺,与印度禅师佛驮跋陀罗(即觉贤)等合作译经,曾与法显法师同游印度的宝云法师也与其事。法显去世前的七八年间,其经过紧张艰苦的工作,与其他高僧共译出经典六部63卷,计百余万言。其中《摩诃僧祗律》影响至为深远,其所译六卷本《泥洹经》也对中国佛性论思想产生长远的影响,其中的“一切众生悉成平等如来法身”的说法,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理论的基本命题根据。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有今天我们在此反复提及的《历游天竺记传》一卷。此书成于义熙十二年(416),为中国古代以亲身经历介绍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情况的第一部旅行记。它对于后来去印度求法的人,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同时在他的记载里,还保存了有关西藏诸地的古代史地资料。因此,近代有英、法文等译本,极为各国历史学者和考古学者所重视。

  第四,法显译经之前,我国内地的译经人和所译经典,多来自西域,其时称“梵书胡本”。汉地僧人到国外学习语言和经典,归国以后再组织志同道合的学问僧翻译佛经,这种直接自梵文经典译成汉文的做法,带有更鲜明的直接性,减少了西域各地本地化的佛教对天竺佛教的理解差异。法显译经场所如果不是汉地僧人组织译经最早的,也是规模和影响都较大的早期译场。

  最后,还得再强调法显在中国佛教史上和中外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与贡献。作为古代杰出的翻译家、旅行家,法显携归翻译的戒律对中国佛教以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法显是当时汉地僧人向外所行到达之地最多、最远的人,汉时甘英、张骞都不曾到达的九译所绝之地,法显也都曾涉足并深入观察,这对于中国人开阔视野,加强中西文化的交流很有鼓舞作用

标签: 佛国 法显传 天竺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