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五湖游(落日五湖春)

越山河见你 诗词大全 7

落日五湖游打一数字?

数字为4。落日五湖游:落日的时候,我在太湖上游船。五湖:指江苏的太湖。出处。唐.薛莹《秋日湖上》。“落日、我、太湖、游船”数为4。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 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注释: 五湖:指江苏的太湖。 浮沉:指国家的兴亡治乱。 诗意: 落日的时候,我在太湖上游船, 烟波迷漫下模模糊糊的景色使人产生了忧愁。 千古而来历史不正如这浩渺烟波笼罩下的水浪一样在浮浮沉沉中远逝了吗, 谁会关心那些繁冗沉寂的事情呢?

秋日湖上的原文: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秋日湖上的译文:在那秋日的傍晚,我泛舟五湖,烟波浩淼,处处引起我的伤愁。 兴亡和胜败,即是千古的历史,何须再去问那浊浪滔滔的东流。

落日在帘钩,溪边春事幽。 雨后烟景绿,晴天散馀霞。 裴回空山下,晼晚残阳落。 晚照背高台,残钟残角催。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作者】唐·薛莹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沈浮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古诗题目应该是《秋日湖上》,不是《秋月湖上》 原文: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 沈浮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落日五湖春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出自唐代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赏析这是首送别诗,写与友人离别时的情景。友人已乘舟向烟水迷蒙的远方驶去,但诗人还在向他洒泪挥手送别。

“落日五湖游”出自唐代薛莹的《秋日湖上》。“落日五湖游”全诗 《秋日湖上》唐代 薛莹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沈浮千古事,谁与问东流。《秋日湖上》薛莹 翻译、赏析和诗意 秋日湖上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沈浮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形容五湖的句子: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为了实现四化这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欢聚一堂,衷心祝愿亚运会圆满成功。

举措多娇媚,当心也不轻。 淡眉如秋水,当心也不轻。 玉肌伴轻风,当心也不轻。 咫尺愁风雨,当心也不轻。 匡庐不可登,当心也不轻。

五言绝句唯美

《秋日湖上》唐·薛莹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白话释义:落日时分畅游于太湖之上,湖面烟波浩渺,让人觉得处处充满忧愁。千年以来的历史正如这湖中水浪一样浮浮沉沉,谁会关心那些繁冗沉寂的事情呢?《旅夜书怀》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数字为4。落日五湖游:落日的时候,我在太湖上游船。五湖:指江苏的太湖。出处。唐.薛莹《秋日湖上》。“落日、我、太湖、游船”数为4。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浮沈千古事,谁与问东流?《秋日湖上》注释 ①五湖:指江苏的太湖。②浮沉:指国家的兴亡治乱。《秋日湖上》译文 落日的时候,我在太湖上游船,烟波迷漫下模模糊糊的景色使人产生了忧愁。

《饯别王十一南游》 作者: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浑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风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柳永《蝶恋花》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秋日湖上》中“浮沉千古事”的下一句是:谁与问东流。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出自唐代薛莹的《秋日湖上》。薛莹的《秋日湖上》原文为: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译文为落日时分畅游于太湖之上,湖面烟波浩渺,让人觉得处处充满忧愁。

秋日湖上的诗意

秋日湖上的诗意

作者:薛莹

原文: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 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注释:

1、五湖:指江苏的太湖。 2、浮沉:指国家的兴亡治乱。

诗意:

落日的时候,我在太湖上游船, 烟波迷漫下模模糊糊的景色使人产生了忧愁。 千古而来历史不正如这浩渺烟波笼罩下的水浪一样在浮浮沉沉中远逝了吗, 谁会关心那些繁冗沉寂的事情呢?

赏析:

《秋日湖上》这首诗浅易近人,文情并茂,诗人既点出了世事如白驹过隙,变幻莫测的原理,也道出了对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及探索。千百年来人们对它议论不一。

这首诗开头一句写出了诗人秋日泛舟闲游时间、地点,言简意赅;紧接着一句道出了太湖上的景致,同时也烘托出诗人的心境。这两句既写景,又抒情,情由景生,景带情思,情景交融。尤其一个愁字,直抒胸臆,点出了诗人抑郁的情怀。崔颢有诗《黄鹤楼》中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同样是日薄西山,同样是迷离烟波,虽然诗人所想的不相同,但其心境是相同的。

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两句是这首诗的题旨所在,意思是千百年不断发生的事都有随着太湖上的水面浮浮沉沉,俱随着湖水向东流去。太湖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然而,此日的湖波依旧,往日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却是灰飞烟灭。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长江万古流。名利争夺、打打杀杀都随着历史的车轮销为匿迹。唯一不变的,只是那一道江水,作为历史的见证,作者在这里告诫世人要跳出名利,淡漠名利,淡泊一生,因为是非成败转头空。作者用低精神财富的笔调,委婉地道出名利的虚无,既有了道家的出仕思想,又表达了作者的清风明月般的胸怀。

这是一首湖上怀古的作品,它反映出了一种世事浮沉的消极思想。春秋时吴国和越国,是相邻的两个诸侯国,都在今江苏、浙江一带,同太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诗人泛舟湖上,秋风萧瑟,落日烟波,触目所见,处处皆可生愁。然身临此境,最易令人发生感慨的,自然是历史上吴越争霸的故事了。当时吴被灭亡而越称霸,都已成为往事陈迹,所以说是浮沉千古事,早已付诸东流,没有谁来问了。全诗流露出诗人对现实无可奈何的心情。

此诗的妙处在于要言不烦,寥寥数语就将今与古、虚与实、景与情融合起来,古今一概,寓虚于实,情景不分。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_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_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1、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奇:奇妙。 4、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着名的美女。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释 1、移家:搬家。

2、浑:全。

3、频啼:连续鸣叫。

译文 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赏析 全诗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不啻是天造地设。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为后人广泛采用。宋人周邦彦“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王实甫《西厢记》“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长,咫尺情牵惹”等以柳条写离情,都是与这句诗的写法一脉相承的。“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一个“啼”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似有无穷笔力,正是斫轮老手的高妙之处。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始安秋日 宋之问 始安秋日 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 卷云山角戢,碎石水磷磷。 世业事黄老,妙年孤隐沦。 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

【赏析】 公元710年(景云元年),唐睿宗即位,因为宋之问曾依附张易之、武三思,而将他贬至钦州(今广西钦州市)。这是他第二次被贬岭南。《始安秋日》这首诗就是他前往钦州途经桂林时所写的。《旧唐书》说他再被窜谪,经途江岭,所有篇咏传播远近。《始安秋日》就是当时广为流传的一首排律。 诗人敏锐地抓住了岭南物候的特征,起句就开门见山地直陈其对桂林的独特感受。次句点题并阐述上句风景异的内容:秋似洛阳春。洛阳的春日究竟怎样,诗人没有明说,但这是人们所熟悉的,杨柳新绿,繁花似锦,莺歌燕语。仅洛阳春三个字就道尽了桂林秋色佳。这句诗写得既概括又具体,简洁而饶有韵味。紧接着的两句诗写得更新颖奇警,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在这傍晚时分,雨过天晴,斜阳余辉倾洒江中,江天虽美非故土,只能使离人更加愁肠欲断。分明二字活泼了句意,使江天人格化,江天好象是有意恼人的。卷云山角戢角戢,碎石水磷磷,晚风袭来,云雾飞卷而去,山峰忽隐忽现,如同兽的角尖在角戢角戢钻动;江水清沏得可以看见底下的小石子,江水在石间穿梭,发出磷磷的声音,悦耳动听。像这样朴实生动的描写,已脱尽了绮靡之气。 自第七八句起,便转入述志感怀。世业事黄老,妙年孤隐沧,黄老,道家祖黄帝老子,故称道家之言为黄老。赞美隐士研习黄帝老子的学说,脱尘出俗,能悠游世事之外。宋之问早年曾学道,在陆浑山庄隐居过。这里言外之意很有些悔恨自己未能坚持隐居,热心仕途混迹官场,以致弄到迁窜极炎鄙,百越去断魂的地步。他一贬再贬终至流放,于是才产生了不如归隐的思想。他在这次流放途中写的《自洪府舟行直书其事》中说道:妙年拙自晦,皎洁弄文史。谬辱紫泥书,挥翰青云里。事往每增伤,宠来常誓止。铭骨怀报称,逆鳞让金紫。安位衅潜搆,退耕祸犹起。栖岩实吾策,触藩诚内耻。暗示自己欲进不得,欲退不能,心中感到羞耻。宦海的沉浮,他已经深有体会了。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表现的是急欲隐归的心理。意思是:说归去吧,到那海岛上远离尘世,寄情沧海,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比自己的生命更贵重呢?上句感叹,下句反诘,深沉有力,蕴含着无限辛酸和无奈。眼前美好的桂林山水,只能更增添他的烦恼和感伤。不久,他被勒令自杀。《旧唐书》说他先天中,赐死于徙所。《新唐书》说他赐死桂林,情节十分凄惨:之问得诏震汗,东西步,不引决。祖雍请使者曰之问有妻子,幸听决。使者许之,而之问慌悸不能处家事。祖雍怒曰:与公俱负国家当死,奈何迟回邪?乃饮食洗沐就死。可见这一次的被流放,诗人早已预感到凶多吉少了。 《始安秋日》诗,是他晚期的作品,感情真挚动人。艺术风格迥异于早年的应制诗。这首诗所写的山水景物,个性鲜明,是诗人在独特环境中的独特感受,给读者以新颖的美感。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