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全文。从养树之道(移之)官理,突出顺民之性以养民,体现主旨:作者通过记述郭橐驼和“他植者”种树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讽喻当时的政治者令繁扰民的弊政;说明治民要顺应人事,政简不烦,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的道理。
启示:1.无论种树或治民,都要“顺天致性”,而不宜违逆其道,否则将会导致大的危机。
《种树郭橐驼传》段意概括如下:第1段:点明郭橐驼的职业——种树,并介绍他的外貌特征。第2段:描述郭橐驼种树的方法与众不同,强调他种的树成活率高、生长茂盛。第3段:通过与其他种树人的对比,凸显郭橐驼的优秀技能和独特见解。
总结全文.从养树之道(移之)官理,突出顺民之性以养民,体现主旨:作者通过记述郭橐驼和“他植者”种树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
第一段 简介郭橐驼的形象特征及名号来历。 第二段 介绍郭橐驼高超的种树技艺。 第三段 写郭橐驼介绍种树的经验并说明别人不如他的原因。
作者将种树类比治民,用种树应“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治民应“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又将郭橐驼与“他植者”在种树的态度、方法及结果诸方面进行对比。通过这两个途径,作者简明生动地阐明了自己的思想观点。【答案解析】 参见教材P296。
种树郭橐驼内容概括?
第一段介绍郭橐驼的形象特征和名号来历。 第二段介绍他高超的种树技艺。 第三段写郭橐驼介绍种树的经验,并说明别人不如他的原因。
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类推出“养人”也须“顺性”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反映出作者“养民”治国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种树郭橐驼传》的深层寓意 作为柳宗元早期的一篇寓言体人物传记,《种树郭橐驼传》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的评家对于这篇寓言寓意的解读,大都停留在粗略的宏观层面,即借郭橐驼种树的事例来规讽为政不可扰民,而要顺应自然,让百姓休养生息。
第一段介绍郭橐驼的形象特征和名号来历。 第二段介绍他高超的种树技艺。 第三段写郭橐驼介绍种树的经验,并说明别人不如他的原因。
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类推出“养人”也须“顺性”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
本文题目虽称为“传”,但并非是一般的人物传记。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旨。
种树郭橐驼传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作品反映了当时官吏政乱令繁、骚扰百姓、使之不能安生的现实。
全文虚构了一个人物——善于种树的郭橐驼。说他种树能“顺木之天而致其性”以此类比做官的人管理百性也要顺乎民意,只有“养民”才能治国。中心是通过“顺木之天,以至其性”的养树方法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以种树来讽刺官吏烦政扰民的现象。
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婉约而多讽,体现出柳宗元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一贯风格。。
此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批评当时唐朝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行为,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主题: 这是一篇寓言式散文,以种树之道譬喻治民之理。作者描写郭橐驼种树,顺应树自身的生长规律,采取正确的方法,因而使树木茂盛。规讽官员为政应该顺应人民生活需要,符合其劳作规律,让百姓休养生息。
种树郭橐驼传段意
第1段,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
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本名已无人知晓。他“病瘘”而驼背,相貌不如常人,却名闻乡里,以致有绰号流行。称他为“驼”,是指其病而为号,并不雅,但显得很亲切。最为难得的是,驼竟放弃自己原来的名字,也这样自称起来。
作者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豁达的性格,令人猜想在这豁达的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自信,也就增强了阅读的兴趣。
第2段,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乡在京畿,名曰丰乐,颇有些传说色彩。作者先说橐驼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再说他身手不凡。说欢迎他的人,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一是搞观赏游玩的(精神方面),一是种树卖果的(物质方面)。这两种需求所种之树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橐驼技术的全面。
说他技艺高超,点出了两个方面。一是他种的树不怕“移徙”,有“树挪活”的神奇;二是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最后,用“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点染一笔,更增加了玄妙气氛。
第3段,橐驼谈种树经验。
面对好奇的询问,橐驼化神奇为平易,用谦和的语气娓娓道来。“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是总括种树经验,也暗含了全文的寓意。在这以下,从几个层次上作了具体论述。先谈“木之性”,从理论上进行说明;次谈种植方法,从实践上进行总结。
然后中间插入议论,重新强调了顺其自然的观点。接着,又从反面申述,批评“他植者”违反树木天性的做法,特别指出顾虑重重、过于用心的危害。最后,以“吾又何能为哉”发为感叹,在自谦中再次表明“种植之术”并不高深。
第4段,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如果说在上一段中,问者的身份还比较隐晦,酷似一个求艺的人,那么在这一段中,他就渐而露出了作者的身影,表现出“别有用心”,以一种咨询的语气,根本扭转了话题。
在这种默契的问答中,橐驼仍谦逊如故,明确表示“理,非吾业也”,然后以“外行”的身份试探着用他的种树理论衡量官吏的所作所为,比照之下,自然得出繁政扰民犹如勤虑害树的结论,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打入“他植者”的行列。
这样,前面批评种树人的话,如“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等,自然也可以“移植”到这些扰民的官吏身上,而又尽在不言中。悍吏来乡,闹得鸡犬不宁,橐驼对这一场景的描绘细致入微,也不妨说他是一个以种树为掩护的政治观察家。
第5段,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
如果将这一段比作一出戏的尾声,那么,郭橐驼完成了使命,从旁门下场了。作者在形式上仍保留了问者的独立身份,写出了他“问养树,得养人术”的欣喜。
结语“传其事以为官戒”,实际上表明了作传的真正意图是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