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夜》解释?
上元夜 上元夜 作者: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 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 何处闻灯不看来? 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
原文: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出处:唐·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 作者简介:崔液,字润甫,崔湜之弟。
关于元宵节的古诗: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唐·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唐·张祜《正月十五夜灯》、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上元夜六首·其一:【作者】崔液【朝代】唐译文对照。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译文: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哪家看见明月都不会干坐着,哪里有人家听闻有灯火闪烁不来看?
火树银花诗词10首?
正月十五夜 唐 ·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六首·其一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上元夜六首·其一 [唐代] 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元宵节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玉漏和银壶你们暂且停下不要催了,宫禁的城门和上面的金锁直到天亮也开着。谁家看到明月还能坐着什么都不做呢?哪里的人听说有花灯会不过来看呢?
《上元夜六首·其一》是唐代诗人崔液的诗作。诗中的两个问句是:“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若非良工变尔形,只向裁缝委箱箧。 《赤壁》 唐代: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原文: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上元夜六首 其一: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其二:神灯佛火百轮张,刻像图形七宝装。影里如闻金口说,空中似散玉毫光。其三:今年春色胜常年,此夜风光最可怜。
小学元宵节的古诗100首分别是什么?
《正月十五夜灯》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译文:元宵佳节,千家万户走出家门,街上亮起无数花灯,好像整个京都都震动了。无数宫女尽情的欢跳连袖舞,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
诗文:《上元夜》崔液〔唐代〕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作品简介与赏析《上元夜六首·其一》是唐代崔液创作的诗词,描写的是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
——唐代·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 上元夜六首·其一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节日元宵节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玉漏和银壶你们暂且停下不要催了,宫禁的城门和上面的金锁直到天亮也开着。 谁家看到明月还能坐着什么都不做呢?
关于元宵节的唐代诗歌有:《观灯乐行》《正月十五夜灯》《正月十五夜》《上元夜六首·其一》《十五夜观灯》。唐代李商隐的《观灯乐行》原文: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译文:帝王之都,到处月光如水,花灯如山,装饰华丽的香艳的马车堵塞了宽敞大道。
祝福生日的诗词 生聚同相庆,日盼共言欢。快意颜永驻,乐与枝理连。 扇风生福禄,云间日常秀。财气快登先,同公乐万寿。 雪中生白云,财泽日已临。
《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褥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名霎,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上元夜六首是什么时候的诗
上元夜六首指的是唐代的崔液所创作的七言绝句《夜游诗》。《上元夜六首》主要描述了正月十五当天长安城赏灯游玩时的所见所想所感,也在侧面说明了当时的唐朝是多么繁华。原文: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上元夜六首·其一》是唐代诗人崔液的诗作。此诗描写的是元宵夜的新奇景象,通过诗人独特的想象,展现了元宵夜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美景。
上元二首,上元夜六首打一网络热词:上月球。原文: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神灯佛火百轮张,刻像图形七宝装。影里如闻金口说,空中似散玉毫光。今年春色胜常年,此夜风光最可怜。鳷鹊楼前新月满,凤凰台上宝灯燃。
天寒难锁新春意,炉暖宜烹白玉丸。《元宵》作者:李调元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正月十五夜》作者: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十五想念亲人的诗句
正月十五想念亲人的诗句如下: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白话文意思:玉漏和银壶你们暂且停下不要催了,宫禁的城门和上面的金锁直到天亮也开着。谁家看到明月还能坐着什么都不做呢?哪里的人听说有花灯会不过来看呢?
首先纠正一下,这首诗应该是这样的;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首诗写的是元宵节赏灯的习俗。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上元夜》作者:崔液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正月十五夜灯》张祜〔唐代〕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翻译:元宵佳节,千家万户走出家门,街上亮起无数花灯,好像整个京都都震动了。无数宫女尽情的欢跳连袖舞,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
《上元夜》古诗翻译及赏析是什么?
《上元夜》是唐代诗人崔液创作的的七绝组诗。诗共六首,描写了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那么《上元夜》古诗原文是什么呢?
《上元夜》古诗原文是什么 1、原文: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2、译文: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哪家看见明月都不会干坐着,哪里有人家听闻有灯火闪烁不来看?
3、鉴赏: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崔液组诗《上元夜》七绝,共六首。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
关于《上元夜》古诗原文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上元夜》古诗翻译
玉漏和银壶你们暂且停下不要催了,宫禁的城门和上面的金锁直到天亮也开着。
谁家看到明月还能坐着什么都不做呢?哪里的人听说有花灯会不过来看呢?
赏析
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崔液组诗《上元夜》七绝,共六首。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神龙(唐中宗年号,公元705—707年)之际,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喧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竞夸。文士皆赋诗一章,以记其事。作者数百人,唯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苏、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御史崔液为绝唱。”这是崔液所作赏灯诗六首中的第一首。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具体方法是用铜壶盛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就可按度计时,击鼓报更。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仍旧按时报更;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于是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上句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下句是说在此太平盛世,应该通宵尽兴。吃过晚饭,打扮一新的人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迫不及待地早早走出家门,三五成群相邀着、呼唤着、嬉笑着,涌出巷口,融入大街,汇进似潮喧闹欢腾的人流。人们兴高采烈地燃放烟花爆竹,挥舞狮子龙灯,观赏绚丽多彩的灯火,评论着、嬉戏着、赞叹着。越看越高兴,越玩越兴奋,“莫相催”衬托出气氛之热烈,景色之迷人、“彻明开”既写出了元宵节通宵达旦闹花灯时间和程度,又写出了人们高涨而持续的勃勃兴致。
后面接着连用两个问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实际是指家家、人人说明万人空巷的盛况。这包括了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类人。因而,“谁家”“何处”这四字包涵的内容实在太多,它把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连用两个诘句,不仅将盛景迷人,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上元夜》作品原文
上元夜六首·其一
崔液 〔唐代〕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注释
上元:节日名,即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玉漏、银壶、铁关、金锁:都是美称,并非真正全由玉、银、铁、金做成,应理解为“像……一样的……”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古人向铜壶里灌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出来,然后根据刻度计时,是为漏刻之法。铁关:宫禁的城门,唐朝宫禁森严,平时入夜即管关,天亮开放。彻:通,直到。
作品格律
这首七言绝句的用韵方式为首句入韵仄起式;其韵脚是:上平十灰(平水韵)。
玉漏银壶且莫催,
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
何处闻灯不看来?
(说明:○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作者简介
崔液(?~713?)唐代诗人。字润甫,崔湜之弟。擢进士第一人。崔湜常呼其小字曰:"海子,我家龟龙也。"崔液历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员外郎,封安平县男。公元713年(先天二年),其兄崔湜获罪流放岭南,中途又被赐死,崔液怕受牵连,改名换姓藏于郢州(今湖北钟祥)人胡履虚家中。逃亡期间曾写《幽征赋》,表明心境,词甚典丽。后遇大赦,在返京途中病亡。其友人裴耀卿编《崔液集》十卷,今已佚。工五言诗,现存诗十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