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是什么地方的人?曾任哪个大学的校长?
郭沫若是四川乐山县人,于1892年11月16日出生。 郭沫若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
郭沫若是一位文化成就高、政治参与突出的文化人。许多网民对他的文学个性批评得特别激烈。北京大学中国文学教授温儒敏将这种现象称为"两极阅读"。中国知识分子的先行者从春秋战国时期以"百家争鸣"为代表踏上历史舞台。在此期间,他们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士大夫"时期。
郭沫若个人主义极为浓厚,在他担任历史研究所所长期间,他不允许有任何与其意见不同的文章发表,任何学术争斗在郭沫若手里都得恶化成政治不正确。
郭沫若先生不畏艰难险阻、勇攀科学高峰。他在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中,勤于探索,勇于创新,敢于坚持真理,经常同恶劣环境和习惯势力作不调和的斗争,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无产阶级学者和作家的崇高形象。郭沫若的人物经历 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学。
郭沫若是个什么样的人
郭沫若是个什么样的人 郭沫若是二十世纪的文化巨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人,五四以后,像郭沫若这样在许多的方面都取得成就的人是不多的,可以用奇才这个词来形容。郭沫若在学术的若干领域。特别是在中国诗歌史上,在中国古史研究、古文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是辉煌的、巨大的。
郭沫若是一个近代文学家,同时他也是一个争议很大的人物,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很高,但是在人品方面却让人不敢苟同,抛开他的人品,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还是比较不错的,他被称为是一个浪漫主义的诗人,还有有着卓越成就的大作家。
郭沫若是一个性格很开朗的人,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人,她都很热情,而且他非常愿意与年龄小的人交朋友,心态很年轻。
郭沫若是一个爱国的学者,曾经参加过革命运动,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大节无亏。定陵事件里他也不是主要推动者。要说郭沫若有什么问题,大概也就是在个人感情方面有些对不起自己的老婆,不过这也是当时文人的通病。
郭沫若四十岁左右出名,当时郭沫若就被同行的尊称为"郭老"。所有不排除在这些言论中有些人不怀好意甚至恶心传播谣言。
郭沫若是山西人吗?
郭沫若是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 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学。1915年,进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 1918年,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
郭沫若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很高,但是人品挺差的,可能是因为人品的原因被称为无耻中文人之首吧!
郭沫若(1892~1978),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乐山沙湾镇。
郭沫若当然是好人。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文人,写小说和诗歌,考古,在这些方面很有造诣。 在很早以前是国民党宣传部的副部长,很倾向革命。
郭沫若,中学语文教科书书曾经这样评价他:文学家,史学家,诗人,戏剧家,考古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四川乐山人。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郭沫若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那么多人骂他?
郭沫若是个不喜欢异见的人,他凭借着自己的高位,对一些不同于他观点的异见进行批判,还借以政治不正确的理由来给那些文章盖帽子。当时在抗战初期,郭沫若提出的“国防文学”,他倡导文艺界只有两派,不是国防文艺,就是汉奸文艺。
郭沫若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准确讲是一个被污名化已久的复杂人物,在公知大V所主导的历史虚无主义泛滥成灾的一段时间。
郭沫若是一个比较懂得自身感情的人,他会将很多的情感寄托于自己的作品之中,而在那些只言片语里,都是饱含着他自己的深邃思想和不懈的思考方式,在很多的作品当中,其实能够看得出郭沫若是一个比较多愁善感的人,最起码在自己思考人生价值方面,他会有着自己诸多的苦楚感悟。
中国现代文学家、诗人、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1892-1978),乳名文豹,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1892年出生于四川乐山县,祖籍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中国现代文学家、诗人、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
郭沫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郭沫若是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上任何人都无法回避、无法抹煞的人物。他的崇高学术地位是由他的突出贡献决定的。像他这样在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古器物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学者,二十世纪中国史上没有几人,二十世纪以前亦不多见。对郭沫若的“反思”,实际上涉及到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发展道路如何认识的问题,即二十世纪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什么,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发展方向何在这个根本问题。对郭沫若的评价要像对任何历史人物的评价一样,坚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条件,要着重揭示本质和主流。如果颠倒了主流和支流的位置,把支流夸大到无限的程度,甚至不惜污蔑和谩骂,那就背离了评价历史人物应有的原则和方法;这同无限拔高一个历史人物的做法一样,都是不可取的。
郭沫若(1892年~1978年),男,汉族,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本人真实照片(10张)郭沫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1958年5月,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加速培养国防建设和尖端科学技术方面急需的专门人才,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联合部分著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新型大学的建议。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书记处会议的批准。同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正式成立,国务院任命郭沫若兼任校长。此后,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长达20年,显示出渊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领导下,科学院贯彻“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校方针,实施科研与教育一体化政策,充分发挥科学院各研究所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设备优良的优势,全力支持科大建设;确立了教学与科研、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倡导了“勤奋学习,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优良校风,建立了培养新兴、边缘、尖端科技人才
更多回答(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