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汉书食货志翻译(富者垒巨万而贫者食糟糠?)

一种颜色的彩虹 古诗鉴赏 12

富者垒巨万而贫者食糟糠?

意思是:富有的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而贫苦的人却以糟糠为食。 出自两汉班固的《汉书·食货志上》。

《汉书·食货志》的翻译是《汉书》中的一个篇章,主要记录了西汉时期的经济政策、农业生产、商业贸易、财政收支等方面的情况。《汉书·食货志》开篇即说,“食,政之本也;货,财之末也。

【《汉书·食货志》诗解:秦商鞅变法与汉初减赋】当秦孝公启用商鞅,改革之风犹如疾风骤雨,他打破旧的井田制度,开垦田间阡陌,把耕战作为首要国策。尽管这种方式偏离了传统的治国之道,但商鞅深知农业为本,因此通过奖励耕战,秦国迅速崛起,吞并邻国,雄霸诸侯。

中国历代经济之数,从司马迁创作《史记》的《货殖列传》和《平淮书》到班固著《汉书·食货志》开始,就逐渐从无到有,直至康熙年间编纂《古今图书集成》。

物低伤农成语?

物低伤农成语:谷贱伤农。 详细解释: 发音:ɡǔ jiàn shānɡ nónɡ 释义: 指粮价过低,损害农民的利益。

是皇上专有的权力,只要一开口,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封给别人;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生长在土地中而不会缺乏。能够封爵与赎罪,是人们十分向往的。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献纳粮食,用于边塞,以此换取爵位或赎罪,那么不用三年,边地粮食必定会多起来。不知道这是不是你需要的呢?

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书籍中取名为"食货志"主要是由于其内容涉及到了食物和货币等与经济密切相关的事物。

财政经济。在《汉书·食货志》里,班固对“食”与“货”这两个概念,做了明确的解释,“食”是指农业生产,“货”是指农家副业布帛的生产及货币流通。我国有着注重修史的历史传统,历代史官推崇秉笔直书的职业精神。

出处: 汉代 班固 的《汉书·食货志》。 意思就是:富有的人拥有的土地宽广,连成小路,贫穷的人连放下个锥子的地方都没有。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上》所载:“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译文:至秦始皇时,统一了天下,对内大兴土木,对外征讨夷狄,国家征收的田赋超过百姓收入的半数,随意征发平民去服兵役。

"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翻译

译文:《汉书·食货志》中说:“百姓进入冬天后,妇女们互相跟随着在夜里纺织,妇女们干活在一个月中干四十五天的活。”说的是一个月三十天中,每天的半夜算半天,所以是四十五天。一定互相跟随的原因,是为了节省灯油的费用,不但可以交流技艺而且还合乎当时的习俗。

秦汉时期的经济特点 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 农业:铁犁牛耕普及,精耕细作技术发展 (1)耕作方式: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即二牛抬杠,二牛三人。

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一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富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描述了一种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荒凉的景象:农民失去土地耕种,大多处于饥荒挨饿的状态。

《汉书》中的“食货志”是一部详实记载西汉经济历史的重要篇章,分为上篇“食”与下篇“货”。这部作品继承了《史记·平准书》的经济史传统,着重探讨了西汉时期的经济政策和实践,以及如何实现“足食、安民”的目标。

阳九百六是什么意思?

阳九有天灾,百六有地灾。指灾厄之年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予遭阳九之厄,百六之会,枯旱霜蝗,饥馑荐臻。

译文 周室衰落到了战国时代,推崇诈伪和暴力而轻视仁义,以物质充足为先,以礼貌谦让为后。这个时候,李悝为魏文侯制定了充分利用土地生产能力的教令,认为土地方圆百里,总共有九万顷,除去山地大湖村居所占的三分之一,还有田亩六百万亩,耕耘田地勤奋小心则每亩加收三斗,不勤奋那么也减去三斗。

品,收录于《史记》中。本书... 意思是穿钱的绳子朽断,仓库的粮食发霉变红,形容非常富有。

《汉书》在中国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很突出。

费皆仰大农。大农以均输调盐铁助赋,故能澹之。释义:费用都依赖大司农(财政部长),大司农用均输令所征收的商业运输税以及调盐铁专营收入补贴赋的不足,所以能消除战争造成的财政紧张。

食货志上原文及翻译

食货志上原文及翻译:

在圣明的君王统治下,百姓不挨饿受冻,这并非是因为君王能亲自种粮食给他们吃,织布匹给他们穿,而是由于他能给人民开辟财源。所以尽管唐尧、夏禹之时有过九年的水灾,商汤之时有过七年的旱灾,但那时没有因饿死而被抛弃和饿瘦的人,这是因为贮藏积蓄的东西多,事先早已作好了准备。现在全国统一,土地之大,人口之多,不亚于汤、禹之时,又没有连年的水旱灾害,但积蓄却不如汤、禹之时,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在于土地还有潜力,百姓还有余力,能长谷物的土地还没全部开垦,山林湖沼的资源尚未完全开发,游手好闲之徒还没全都回乡务农。

百姓生活贫困了,就会去做邪恶的事。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不从事农业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就会离开乡土,轻视家园,象鸟兽一样四处奔散。这样的话,国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他们。

人在寒冷的时候,不会等有了轻暖的皮衣才穿;饥饿的时候,也不会等有了美味才吃;饥寒交迫,就顾不上廉耻了。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

那么,肚子饿了没饭吃,身上冷了无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贤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赋税,大量贮备粮食,以便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荒,因此也就能够拥有人民。

百姓呢,在于君主用什么办法来管理他们,他们追逐利益就象水往低处流一样,不管东南西北。珠玉金银这些东西,饿了不能当饭吃,冷了不能当衣穿;然而人们还是看重它,这是因为君主需要它的缘故。

珠玉金银这些物品,轻便小巧,容易收藏,拿在手里,可以周游全国而无饥寒的威胁。这就会使臣子轻易地背弃他的君主,而百姓也随便地离开家乡,盗贼受到了鼓励,犯法逃亡的人有了便于携带的财物。

粟米和布帛的原料生在地里,在一定的季节里成长,收获也需要人力,并非短时间内可以成事。几石重的粮食,一般人拿不动它,也不为奸邪的人所贪图;可是这些东西一天得不到就要挨饿受冻。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五谷而轻视金玉。

标签: 食货志 汉书 百姓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