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自刎乌江岸(《卖花声怀古》的译文?)

渐黄昏烟落雨 诗词大全 11

阿房舞殿翻罗袖用了什么典故?

这句话出自【中吕】卖花声·怀古。全文是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出自元代张可久的《卖花声·怀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项羽突围而出,到了乌江边: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可见项羽不是没有渡江生息的机会,只是项羽固执地认为“天之亡我”,不愿渡河,“乃自刎而死”。

这里“美人”指虞姬,“乌江”是指长江下游的一段,在今天安徽和县境内。西楚霸王项羽被刘邦手下大将韩信的大军团团包围,自知难以突围,于是舞剑唱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翻译 阿房宫内罗袖翻飞,歌舞升平;金谷园里玉楼拔地,再添新景;隋堤上古柳葱郁,江中龙舟显威名。往事难回首,东风又起,暮春时候一片凄清。

写女性形象的文集古代?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3.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卖花声·怀古 作者:(元)张可久 正文: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赏析: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楼主,本人的理解是:“美人”和“自刎乌江岸”要分开理解,但意思又是统一的。因为虞姬先死,随后项羽再到乌江边自刎而死,应该是这样理解。一句诗只有7个字,每一个字都非常珍贵,不可能把所有意思都完全表达出来。因此我们只能用“分拆法”来理解了。

这句话,讲的是项羽的故事,乌骓是项羽的坐骑,戟是项羽的兵器,项羽中伏,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岸。

原文地址:元曲精选作者:横芜山 卖花声·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卖花声怀古》的译文?

卖花声.怀古 张可久1 〔中吕〕卖花声·怀古①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至乌江,感到无面目见江东父老,自刎江边。答案:虞姬。这首曲子提示了一个严酷的现实,即不管是哪个封建朝代,民生疾苦更甚于末路穷途的英雄美人。英雄美人或轰烈或哀艳的事迹,多见于载籍,但遍翻二十一史,哪有普通老百姓的地位呢!作者无力改变这残酷的现实,也只能发出慨叹 。来个最佳。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舌烧赤壁山.伤心秦汗,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注释】卖花声:又名升平乐,曲牌名。美人自刎乌江岸:面对四面楚歌,项羽悲壮地唱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zhuī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显然是英雄末路的挽歌。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____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原文_翻译及赏析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元代·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咏史怀古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阿房宫内罗袖翻飞,歌舞升平;金谷园里玉楼拔地,再添新景;隋堤上古柳葱郁,江中龙舟显威名。往事难回首,东风又起,暮春时候一片凄清。 美人虞姬自尽在乌江岸边,战火也曾焚烧赤壁万条战船,将军班超徒然老死在玉门关。伤心秦汉的烽火,让百万生民涂炭,读书人只能一声长叹。

鉴赏 这组曲子由两首小令曲组成。下面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先生对这组曲的赏析。

令曲与传统诗词中的绝句与令词,有韵味相近者,有韵味全殊者。这两首怀古的令曲,前一首便与诗词相近,后一首则与诗词相远。

第一首曲子开头先用三个典故。一是秦始皇在骊山建阿房宫行乐,二是西晋富豪石崇筑金谷园行乐,三是隋炀帝沿运河南巡江都游乐。这三个典故都是穷奢极欲而不免败亡的典型。但这组仅仅典出事情的发端而不说其结局。“不堪回首”四字约略寓慨,遂结以景语:“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这是诗词中常用的以“兴”终篇的写法,同时,春意阑珊的凄清景象和前三句所写的繁华盛事形成鲜明对照,一热一冷,一兴一衰,一有一无,一乐一哀,真可兴发无限感慨。这与刘禹锡的七绝《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这首曲子的长短参差,奇偶间出,更近于令词。不过,一开篇就是鼎足对的形式,所列三事不在一时、不在一地且不必关联(但相类属),这是它与向来的“登临”怀古诗词有所不同之处。

相比较而言,第二首更有新意。这首在手法上似乎与前首相同,也是列举三事:一是霸王别姬的故事,二是吴蜀破曹的故事,三是班超从戎的故事。看起来这些事彼此毫无逻辑联系,拼凑不伦。然而紧接两句却是“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说到了世世代代做牛做马做牺牲的普通老百姓,可见前三句所写的也有共通的内容。那便是英雄美人或轰烈或哀艳的事迹,多见于载籍,但遍翻二十四史,根本就没有普通老百姓的地位。这一来,作者揭示了一个严酷的现实,即不管哪个封建朝代,民生疾苦更甚于末路穷途的英雄美人。在这种对比上,最后激发直呼的“读书人一声长叹”,也就惊心动魄了。这个结尾句意义深刻且耐人回味。“读书人”可泛指当时有文化的人,也可特指作者本人,他含蓄地要表达这样的含义:其一,用文化人的口吻去感慨历史与现实,寄寓著丰富的感情,有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叹惋,有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责难,有对“争强争弱,天丧天亡,都一枕梦黄梁”的感伤。其二,用文化人的思想眼光去理解看待历史与现实,能加深作品的思想深度,显得真实准确。最后的“叹”字含义丰富,一是叹国家遭难,二是叹百姓遭殃,三是叹读书人无可奈何。在语言风格上,此曲与前曲的偏于典雅不同,更多运用口语乃至俗语,尤其是最后一句的写法,更是传统诗词中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这种将用典用事的修辞,与俚俗的语言结合,便形成一种所谓的“蒜酪味儿”和“蛤蜊风致”,去诗词韵味远甚。两首相比,这一首是更为本色的元曲小令。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张可久

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 妾身悔作商人妇,妾命当逢薄幸夫。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讯息到今朝。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 妾本秦罗敷,玉颜艳名都。 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佳人独立相思苦。薄袖欺寒脩竹暮。 斜倚画阑娇不语,暗移梅影过红桥,裙带北风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