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君明珠出至哪一首诗中?
“还君明珠”出自张籍寄给李司徒师道的诗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唐代·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你明知道我有了丈夫,还偏要送我一对明珠。 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裸褥: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缠绵,把明珠系在我的红罗短衫上。
出自唐代张籍的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此情应是长相守,你若无心我便休。 孤枕偏生蝴蝶梦,吟鞋怕上凤凰楼。此情应是长相守,你若无心我便休。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把你送的明珠还给你了,忍不住一颗颗眼泪直往下垂,我多么恨啊!恨我们不是相逢在我还未出嫁的时候。该诗句出自唐代张籍所作的《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全诗原文如下: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绣在红罗褥 妾家高楼连院起,良人执
唐·张籍《节妇吟》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译文 你明知我已经有了丈夫,还偏要送给我一对明珠。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缠绵,把明珠系在我红罗短衫。
前一句感谢对方,知道并明白对方的心,安慰对方;后一句斩钉截铁地申明己志,“我与丈夫誓同生死”!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节妇吟》 唐·张籍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全诗串讲: 你明知我已经有了丈夫,还偏要送给我一对明珠。
感君意有关诗句,例如:“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出自:唐代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出自哪里?
出处:“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出自唐代张籍的《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释义:你明知我已经有了丈夫,还偏要送给我一对明珠。原文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唐·张籍《节妇吟》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唐,张籍,《节妇吟》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月里.知君用心如明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
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遗憾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赏析:此诗具有双层面的内涵,在文字层面上,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层面上,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赏析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载于《全唐诗》卷三八二。下面是国学大师、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钱仲联先生与苏州大学文学院徐永端教授对此诗的赏析。
此诗通篇运用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言情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抒情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
此诗似从汉乐府《陌上桑》、《羽林郎》脱胎而来,但较之前者更委婉含蓄。
首二句说:这位既明知我是有夫之妇,还要对我用情,此君非守礼法之士甚明,语气中带微辞,含有谴责之意。这里的“君”,喻指藩镇李师道,“妾”是自比,十字突然而来,直接指出师道的别有用心。
接下去诗句一转,说道:我虽知君不守礼法,然而又为你情意所感,忍不住亲自把君所赠之明珠系在红罗襦上。表面看,是感师道的知己;如果深一层看,话中有文章。
继而又一转,说自己家的富贵气象,良人是执戟明光殿的卫士,身属中央。古典诗词,传统的以夫妇比喻君臣,这两句意谓自己是唐王朝的士大夫。
紧接两句作波澜开合,感情上很矛盾,思想斗争激烈:前一句感谢对方,安慰对方;后一句斩钉截铁地申明己志,“我与丈夫誓同生死”。
最后以深情语作结,一边流泪,一边还珠,言词委婉,而意志坚决。
诗中所说“双明珠”是李师道用来拉拢、引诱作者为其助势的代价,也就是常人求之不得的声名地位、富贵荣华一类的东西。作者慎重考虑后委婉的拒绝了对方的要求,做到了“富贵不能淫”,像一个节妇守住了贞操一样的守住了自己的严正立场。但当时李师道是个炙手可热的藩镇高官,作者并不想得罪他、让他难堪,因此写了这首非常巧妙的双层面的诗去回拒他。
此诗富有民歌风味,它的一些描写,在心理刻画中显示,写得如此细腻,熨贴,入情入理,短幅中有无限曲折,真所谓“一波三折”。
此诗词浅意深,言在意外,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政治立场。全诗情理真挚,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委婉曲折而动人。除了它所表现的是君子坦荡胸怀这一因素外,其在艺术上的高妙也是促使它成为名作的重要原因。据说由于这首诗情词恳切,连李师道本人也深受感动,不再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