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扬州韩绰判官翻译(寄扬州韩绰判官的注音)

一周恋情 诗词教学 13

寄扬州韩绰判官的注音

拼音寄jì扬yáng州zhōu韩hán绰chuò判pàn官guān(唐táng)杜dù牧mù青qīng山shān隐yǐn隐yǐn水shuǐ迢tiáo迢tiáo,秋qiū尽jìn江jiāng南nán草cǎo未wèi凋diāo。白话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草木已经枯败。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韩绰的读音是:hán chuò韩绰,生平不详,曾任淮南节度使判官。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年—835年),杜牧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青山隐约绿水悠悠长流,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落。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是否还在听美人吹箫?赏析:这是一首调笑诗。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韵译】: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时令已过深秋,江南草木枯凋。扬州二十四桥,月色格外娇娆。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中心意思】《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离开扬州以后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

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 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时今已过深秋,江南草木未凋。扬州二十四桥,月色格外妖娆。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这是一首调笑诗。

《寄扬州韩绰判官》作者是谁?

《寄扬州韩绰判官》作者是谁?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诗作。诗人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清丽俊爽,以此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翻译】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天即将结束,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落。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玉人,你在教美妙的女子吹箫吧!

寄扬州韩绰判官译文如下: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谢,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简介 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诗作。此诗作于诗人离开扬州以后。

当然是合律的~ 我把古今平仄不同的字举一下。 赠别二首 唐•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十四桥明月夜”,因为此景最能集中体现扬州风光繁华独绝、浪漫美丽。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唐代]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谢。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注释: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鉴赏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代: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 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落。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鉴赏 这是一首调笑诗。

古人没有标点符号,全凭后人体会,根据语境,更多人普遍认为应该为疑问,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说明是怀念古人。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离开扬州以后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

寄扬州韩绰判官 【作者】杜牧 【朝代】唐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作者或出处:杜牧 古文《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现代文全文翻译: 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时令已过深秋,江南草木枯凋。扬州二十四桥,月色格外娇娆。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翻译及赏析是什么?

【《寄扬州韩绰判官》全文翻译】: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

扬州之盛,唐诗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杜牧与大和七年至九年间(833-835)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作推官,后来转为掌书记。这首诗当作与他离开扬州之后。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青山隐隐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此诗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扬州风貌,而且隐约暗示出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旧游之地的似水柔情。此时虽然时令已经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华之乡的故人了。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江南佳境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形象则是在扬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的景致。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得名。“玉人”,既可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元稹《莺莺传》“疑是玉人来”句可证明中晚唐有以玉人比喻才子的用法。诗人本是问候友人的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的时候,每夜在何处教妓女歌吹取乐。这样会,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谊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的感喟,从而使诗平添了许多风韵。杜牧又长于将这类调笑寄寓在风调悠扬、清丽俊爽的画面之中,所以虽写言情却并不流于轻薄。

这首诗巧妙的把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桥上的美丽传说与“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造成“玉人”又是指歌妓舞女的恍惚形象,读之令人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停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这样优美的境界早已远远超出了与朋友调笑的本意,它所唤起的联想不是风流才子的放荡生活,而是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后尚且如此美丽,当其春意方浓之时又将如何迷人?

【作品原文】: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唐代〕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词句注释】:

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一作“遥遥”。

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凋:凋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玉人:貌美之人。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一说指扬州歌妓。教:使,令。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创作背景】:

此诗是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或开成元年(836)秋。唐文宗大和七年(833)至大和九年(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居扬州,与韩绰是同僚。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广记》卷二七三引《唐阙文》)。“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表达主题】:

《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诗作。此诗作于诗人离开扬州以后。诗人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清丽俊爽,以此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全诗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

【名家点评】:

宋代谢枋得《注解选唐诗》:情虽切而辞不露。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刘云:韩之风致可想,书记薄幸自道耳。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唐诗绝句,今本多误字……《寄扬州韩绰判官》云“秋尽江南草未凋”,俗本作“草木凋”。秋尽而草木凋,自是常事,不必说也;况江南地暖,草本不凋乎!此诗杜牧在淮南而寄扬州者,盖厌淮南之摇落,而羡江南之繁华。若作“草木凋”,则与“青山明月”、“玉人吹箫”不是一套事矣。余戏谓此二诗(另一指《江南春》)绝妙,“十里莺啼”,俗人添一撇坏了;“草未凋”,俗人减一画坏了。甚矣,士俗不可医也!

明代顾璘《批点唐音》:优柔平实,有似中唐。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胡次焱曰:对草木凋谢之秋,思月桥吹箫之夜,寂寞之恋喧哗,始不胜情。“何处”二字最佳。陆时雍曰:杜牧七言绝句,婉转多情,韵亦不乏,自刘梦得以后一人。牧之诗有“十年一觉扬州梦”之句,素恋其景物奇美。此不过谓韩判官当此零落之候,教箫于月中,不知“二十四桥”之夜在于何处?含无限意绪耳。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作“草未凋”,本句始有意;若作“木”字,读之索然矣……扬州本行乐之地,故以此(按指“玉人”句)讯韩,言外有羡之意。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十年一觉扬州梦”,牧之于扬州绻恋久矣。“二十四桥”一句,有神往之致,借韩以发之。

清代范大士《历代诗发》:丰神摇曳。

清代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只此七字,便已妙绝(末句下)。

清代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深情高调,晚唐中绝作,可以媲美盛唐名家。

清代孙洙《唐诗三百首》:二语与谪仙“烟花三月”七字,皆千古丽句(末二句下)。

清代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风流秀曼,一片精神。

清代赵彦传《唐绝诗钞注略》:《天禄识馀》:“教”、“学”,古文通用。唐人“玉人”云云,乃学吹箫也。唐诗中“教”字皆乎用,无去声字;且“学吹箫”煞有风致,“教吹箫”有何意味耶?

标签: 二十四桥 扬州韩绰判官 玉人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