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为什么被诛九族?如何评价他的功过?
问题分析:主父偃为什么被诛九族?如何评价他的功过? 这个问题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主父偃为什么被诛九族? 第二:如何评价他的功与过?
主父偃的肆无忌惮也引起朝臣们的强烈反感。就这样,主父偃在一次变故中被人抓到了把柄。平时嚣张的他在危难时刻,他的那些宾客都敬而远之,不知去向了。最后主父偃被诛九族,最后来为他收尸的只有洨孔车一人。他的一生就这样落幕了,曾经辉煌过,也败落过,可是有些事情就是看不懂,弄不明白。
实质上却分割了诸侯王的土地,缩减他们的势力。但是主父偃最大的两个缺点就是:睚眦必报,报复心极强;持宠而娇,贪财狂妄。他最为放肆的说大丈夫要想权贵一样用鼎吃饭,这才没有白活。以及他贿赂被抓,当时汉武帝本不想杀他,但是耐不住他的政敌太多,都劝说陛下这才引来杀身之祸。
主父偃主张汉武帝施行推恩令。推行推恩令之后,成功解决了王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遭到了地方诸侯的反对,为平息矛盾,汉武帝将主父偃当做替罪羊杀掉,并且诛九族。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推恩令本质是在郡县制的基础上的改进。
汉朝名臣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助汉武帝大一统,为何被诛九族?
汉武帝杀主父偃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而且因为推恩令的实行,诸王颇有怒气,加上公孙弘在一旁煽风点火,汉武帝怕重演景帝时的七王之乱,就决定杀了提出推恩的主父偃。其实主父偃在做出推恩令的奏疏时,他就应当预见到了自己的结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而且他人心胸狭隘,又很记仇。那些大臣向他行贿的他就放过他们,不行贿的就揭发他们的罪行,后来他连续导致刘定国和刘次昌,的死。使得诸侯和大臣一起举报他这样的行为,为了朝中的安定,汉武帝下令诛杀九族,不过这里很有可能也是武帝默认的,当时的主父偃确实做的太过了,毫无谨慎之心。
秦始皇被世人诟骂和丑化也是由来已久,主要依据他的残暴统治,让大秦子民们不堪忍受,沉重的徭役苦不堪言,百姓就像他唆使的工具。
主父偃解开汉武帝的心头大患,但是随着推恩令的逐步实现,主父偃的被利用的价值也越来越低。主父偃利用自己的权势,大肆受贿,得罪了很多的朝中权贵,这也是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推恩令”客观上得罪了很多国王,很多的诸侯王在主父偃被处死的过程中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主父为汉族姓氏复姓,战国赵武灵王传位于次子惠文王,自号主父。
引言: 西汉武帝末年,清冷的甘泉宫内,年逾花甲的汉武帝刘彻正孤零零的望着一幅画出神,眼角不时泛出泪光。
主父偃为什么被诛九族
这个悲剧是主父偃性格造成的。他贪婪刻薄,和齐王早就有仇(所以查齐王),和公孙弘关系也很差(不然不至于灭族)。然后他胆子又太大,想整死齐王。
主父偃在汉武帝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因为他提出了推恩令,刘邦时期,吸取了秦朝因为只有郡县制,而没有分封制最后被灭亡的教训(当然这个不是主因),刘邦在大封列侯后,铲除了各个异姓王,就开始分封同姓的诸侯王。
主父偃喜欢揭发别人的隐私,因此得势的时候朝中的大臣们都向他行贿攀关系以求自保,据说贿赂他的金钱达数千金之多。正所谓墙倒众人推,在他落难之后御史大夫的公孙弘劝说汉武帝诛杀主父偃,而其他大臣们也巴不得他早点死纷纷落井下石,最终主父偃被族诛。
帝王本就无情,主父偃虽然在削藩上有功劳,但是他本人太过于睚眦必报,而且也不懂得维护自己的人际圈,所以最后也落得诛九族的下场,实在是可悲。
主父偃为什么被灭九族?
主父偃被灭九族的原因:
主父偃生于当世,胸有经天纬地之才,却一直郁郁不得志,辗转蹉跎至今。他的心里,哪里还有什么谨小慎微保全自己,大丈夫生于世间,应该轰轰烈烈,即使生不能食于五鼎,死也要烹于五鼎。
主父偃得宠之后大肆收受贿赂,并且也试图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齐王。齐王不愿意,主父偃勃然大怒,上书参奏齐王与自己的姐姐乱伦。汉武帝令他查证此事,并任命他为齐相。齐王闻知此事后,不待主父偃前来,便自杀了。
天下人都对主父偃议论纷纷,认为是他逼死了齐王。汉武帝无奈之下,将主父偃抓了起来。主父偃被诛灭九族,主父偃求仁得仁,最终“以五鼎烹之”。
相关信息:
主父偃出身贫寒﹐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后学《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在齐受到儒生的排挤,于是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但都未受到礼遇。
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抵长安。后直接上书汉武帝刘彻,当天就被召见,与徐乐﹑严安同时拜为郎中。不久又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并向汉武帝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主张。
主父偃被灭九族的原因:
1、仕途不顺
主父偃是临菑人,出生贫寒,但少有大志,想成一番事业。
他从小就刻苦学习纵横术,想学有所成后报效国家,但人到中年,他又听说书汉武帝喜欢儒学,于是改学《周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学有所成后,他出世谋职,却处处得不到礼遇,遭儒生排挤。
北游多国,都找不到机会,失意的他来到了长安。到长安后,主父偃拜见了汉武帝的小舅子卫青,希望通过他的引荐,得到汉武帝的重视,让自己获得一官半职。卫青没有辜负主父偃期望,向汉武帝推荐了他,但没有引起汉武帝的重视。
此路不通,主父偃又改换方法,直接向汉武帝上书,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起汉武帝的注意。直接上书果然起到了奇效,他第一次上书就引起了汉武帝的注意,并召见了他,由于他投其所好,改学了儒术,自然与汉武帝志同道合,相谈甚欢。第一次召见主父偃后,汉武帝就给了主父偃一个郎中职务。
2、步步高升
尝到甜头的主父偃,给汉武帝上书更勤了,由于主父偃很有才华,他提出的意见大多合汉武帝的心意,被汉武帝采纳,如提出推恩令,尊立卫子夫为皇后等,让汉武帝对他另眼相待,不到一年时间,将他连升四级,由郎中拜为中大夫。
主父偃不但官职升了,还深受汉武帝赏识,成了汉武帝身边数一数二的大红人。因此,他也成了朝廷百官竞相巴结的对象。这个时候,主父偃就应懂得沉浮,修好内功,以便德能匹才,德能配位,但主父偃却没能经受住权力的考验,在阿谀奉承中逐渐膨胀和迷失自我。
3、迷失膨胀
主父偃才能很好,但品行不佳,他心胸狭窄,还爱记仇。当大官后,不少人开始巴结他,向他行贿,对这些人主父偃是笑脸相对,对于未向他行贿的人,他则有意打压,处处排挤。因此,他结了不少仇,一些人看不过去,劝主父偃适可而止,但主父偃不以为然,总以自己贫穷时,得不到礼遇为说辞为自己辩解。
主父偃手握大权后,还开始报复那些得罪过他的人,首先遭殃的是燕王刘定国和齐王刘定国。父偃在贫困时,刘定国未曾礼遇他,于是他向汉武帝添油加醋的揭发了燕王的罪行,导致刘定国畏罪自杀。齐王刘次昌得罪主父偃,是因为不肯娶他的女儿,这让主父偃怀恨在心,寻机报复。
因和齐王结怨,他向汉武帝反应,齐王兵强马壮,应防备他,由于是主父偃提议的,汉武帝直接让主父偃去齐国做宰相,替自己监视齐王。到了齐国的主父偃,抓住刘次昌的把柄后,一边向汉武帝告发,一边将其关押起来严刑逼供,最终导致刘次昌自杀身亡。
4、结局悲惨
刘次昌的死,给其他诸王带来了很大震动,虽然齐王和燕王都有错在先,但试问诸王哪一个是完全干净的。主父偃的恶意报复,连续逼死燕王和齐王,引起其他诸侯王的不满,他们联名上书控诉主父偃杀害了齐王刘次昌。这时朝中大臣也雪上加霜,纷纷上书弹劾主父偃,痛斥他的种种可恶行径。
汉武帝欣赏主父偃,并不愿杀害他,但众怒难平,他怕因包庇主父偃,而导致群臣怨恨,诸侯不满,给国家带来灾祸,最终听了大臣公孙弘的意见,杀了主父偃并诛其九族。
主父偃的贡献及意义:
主父偃对西汉王朝最大的贡献就是“推恩令”,推恩令说起来也简单,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设置的。汉朝初年封了很多诸侯王,这些诸侯王的权势日渐增大必然会影响西汉王朝的中央集权,刘邦以铁血手段清除了异姓王,但留下来的同姓王的数量和权势依然很大。
主父偃的“推恩令”就是让这些大诸侯国王施行“推恩”,把封国分成若干小王国,分给自己的子弟。这个举动一方面符合大多数刘姓贵族的利益,另一方面使得这些分出来的小王国完全失去对中央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