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夜啼词牌含义?
乌夜啼,词牌名。词谱里,有两种词牌都叫“乌夜啼”。 第一种是“相见欢”的别名。又名“秋夜月”“上西楼”。唐教坊曲。
相见欢是词牌名,又名“乌夜啼”“忆真妃”“月上瓜州”等。以薛昭蕴《相见欢·罗襦绣袂香红》为正体,双调三十六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李煜(存疑)的名篇,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李煜(937—978年),五代时期南唐后主。字重光,号钟隐。继位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已经称帝三年,宋朝已先后灭掉后蜀、南汉,南唐形势岌岌可危。
相见欢,词牌名,又名“乌夜啼”“忆真妃”“月上瓜州”等。以薛昭蕴《相见欢·罗襦绣袂香红》为正体,双调三十六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仄韵两平韵。另有双调三十六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一叶韵一叠韵两平韵;双调三十六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三句两平韵等变体。
相见欢题目意思?
相见欢是一个词牌名。出自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表示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
相见欢,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等。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代表作有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等。该调仿于唐,正名《相见欢》,南唐后主李煜作此调时已归宋。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据说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名篇,但是作者存疑,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李煜的词《相见欢》是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必须要背诵的一首诗,但在人教版七年级到九年级课本中都没有出现,有些学生说他们在小学的时候学过。
《相见欢》词牌适合表达离愁别绪、相思之苦、寂寞哀愁等较为伤感的情感。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李煜(存疑)的名篇,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这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
相见欢词牌概述
《相见欢》词牌,源于唐代,正名《相见欢》,南唐后主李煜创作此调时,已归宋。此调哀怨深沉,含蓄表达亡国之君的哀思,故宫禾黍,感事怀人,因此又名《忆真妃》。其别名还包括《上西楼》、《西楼子》、《秋夜月》。宋人称之为《乌夜啼》。
词牌名为相见欢,又名"乌夜啼",起源于唐朝,南唐后主李煜在国破家亡后创作,其哀愁与思念之情深藏于词中,体现了亡国之君的沉痛心境。这首词曾唤起故宫的黍离之悲,怀念故人,故又称"忆真妃"。因其有"上西楼"、"秋月"的描绘,亦有"西楼子"、"秋夜月"之称。宋人则沿用"乌夜啼"这一名称。
相见欢,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等。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其次,作者介绍。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南唐中主第六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
相见欢是词牌名。来历: 该调仿于唐,正名《相见欢》,南唐后主李煜作此调时已归宋。古人云“亡国之音哀以思”,诗人身为亡国之君,这哀之痛与思之切都深沉而含蓄地体现在这首词中。故宫禾黍,感事怀人,诚有不堪回首之悲,因此又名“忆真妃”。
相见欢是哪个词牌名?
相见欢是词牌名。
来历: 该调仿于唐,正名《相见欢》,南唐后主李煜作此调时已归宋。古人云“亡国之音哀以思”,诗人身为亡国之君,这哀之痛与思之切都深沉而含蓄地体现在这首词中。故宫禾黍,感事怀人,诚有不堪回首之悲,因此又名“忆真妃”。又因为此调中有“上西楼”、“秋月”之句,故又名“上西楼”、“西楼子”、“秋夜月”。宋人则又名之为“乌夜啼”。
经典作品
最有名的当属南唐后主李煜所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原文】五代·李煜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
默默无言,形单影只,独自一人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只有一弯如钩冷月相伴。低头望,只见梧桐树寂寞地立于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的的秋色之中。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的愁绪。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相见欢》朱敦儒写作背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相见欢》
北宋 朱敦儒
原文: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
在金陵城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扩展资料: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
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
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相见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