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乡愁赏析
《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乡愁》有令人瞩目的形式美。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歌评析】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乡愁》演绎了“思乡归乡”的愁绪,勾起人们对故乡、对家的热爱和回忆。这首歌不仅仅是儿女情长,还包含了民族大感情在其中。
《乡愁》赏析(李元洛)《乡愁》这首诗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诗人通过四个阶段的表现,将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表达了对家乡和祖国的深深眷恋。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
乡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乡愁赏析
《乡愁》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用“邮票”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用“坟墓”表达对母亲的怀念,这是浓烈的亲情;用“船票”表达对新婚妻子的想念,这是热烈的爱情;而“海峡”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祖国的眷念。
赏析 全诗通过“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几个时序语贯串全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台湾海峡)这些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
《乡愁》是中国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代表诗作之一,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这首诗通过对乡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故国和传统文化的思念与热爱。
乡愁是一种情感,是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过去的回忆。它是人们在离开故乡后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是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怀念。
乡愁席慕容的赏析 概述 席慕容的《乡愁》以其深沉而真挚的情感,描绘了游子的无尽乡愁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乡愁的深沉与高远。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席慕容在《乡愁》中,通过质朴自然的语言,展现了游子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此诗选择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具有象征性的意象,形象而浓烈地抒发了游子思念故土的感情。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来表达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内心一种思念亲人、眷恋故土、渴望祖国统一的思乡爱国情怀。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
乡愁余光中赏析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不断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里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诗歌有一唱一叹的旋律。
一朝人事变,千载水空流。 梦渚鸿声晚,荆门树色秋。 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 1《故乡杏花》 唐·司空图 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
乡愁的赏析 《乡愁》诗中通过“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几个时序语贯串全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诗歌在语言上纯净、清淡,浅白真率而又意味隽永。
原文: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诗歌赏析】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余光中乡愁赏析?
乡愁是一种连绵在心底的苦,是一种巨大的情愫,它占有了咱们心灵中深邃的部分。
余光中《乡愁》原文如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乡愁》运用的写作手法:《乡愁》一首非常有内涵的诗。从诗的格式而言,明显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借用排比加强语势和表现力,使那浓浓的乡愁流溢至。《乡愁》创作背景: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
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深情而富有力度的诗歌,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以及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这首诗犹如中国大地上的江河,虽然余光中身处海岛,但他的诗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深厚的民族情感,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和民族感。
乡愁,是什么?
如下:
1、乡愁是一杯茶,这是一个平庸的比喻,但我却很喜欢。
2、乡愁是那日出日落不停不息。
3、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4、乡愁是一轮皎洁的明月;乡愁是一片深邃的大海。
5、乡愁是天空那绵延不绝的雨滴,如缕如丝,剪不断,理还乱。
6、乡愁是一弯弯的月亮,无数的游子寄托思念,希望月亮能够帮忙传递。
7、故乡是游子用谷子酿造出来的陈年老酒,搁置年代越远,放置时间越长,酒的味道就有醇香。
8、乡愁是脚下前行的路,没有尽头。
9、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10、乡愁是一片茂密的竹林;乡愁是一丝浓浓的酒香。
11、乡愁是一片万里无云的天,一望无际;老去后,乡愁是一封没有邮票的信,埋在心里。
乡愁,是什么?
乡愁,是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是无法返回故土的惆怅,是对过去一切美好的回忆。
人在外漂泊,甚至流亡,乡愁就是对故乡的具体人、事、物的牵挂,而每每想起,都会有与之相对应的事物。
在余光中眼里,不同时期,与乡愁有关的事物也会不同。它可以是邮票、船票,也可以是坟墓、海峡。前者是彼此分离后的联系,通过邮票与母亲说说话,通过船票与新娘见面;后者则是彼此之间的阻隔,坟墓是生与死的阻隔,海峡是大陆与台湾的阻隔。情感也是逐渐升级,越来越浓烈,从亲情、爱情到对祖国的爱,这也是从对个人到对国家的牵挂。
这种乡愁是漂泊者的乡愁,还有一种乡愁是流亡者的乡愁。这就是法国著名哲学家芭芭拉·卡森在《乡愁》所要探讨的话题,这本书借“乡愁”探寻了祖国、流亡和母语之间的关系。这里的乡愁与余光中眼中的乡愁有所不同,后者偏向情感抒发,前者偏向自我认同的思考。
引发芭芭拉产生对乡愁问题思考的是他的一种生活体会,他是巴黎人,但每次来到科西嘉岛就会产生回到自己家的感觉。“因为我在这里被接待才有了在自家的感觉”,“被接待”有当地人的热情,也有当地文明与作者自身的契合。这也就让作者开始进行文明上的溯源,去到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和古罗马——《奥德赛》和《埃涅阿斯纪》。
史诗《奥德赛》中奥德修斯在外漂泊时,总想着归返,即使神女卡吕普索劝他留下来可以获得永生。“乡愁,就是让人更喜欢回家,哪怕在家发现时间在消逝,发现死亡,最糟糕的是,发觉衰老,而不是永生不死。”返乡欲念的力量,让奥德修斯抵抗住获得永生的诱惑,依然选择归返。
那他最后回到故乡伊塔卡岛了吗?可以说到了,也可以说没到。地理位置上,他到了伊塔卡岛,但他已认不出伊塔卡岛了,对这里没有了认同感了。“在自己家了,又不在自己家”,这样一种复杂矛盾的感觉让他不安。
奥德修斯在旅程中,一方面在寻觅身份,一方面在思念家乡。可到了家乡,这身份又无从确认。所以,最后他与妻子重逢一晚后再次出发。
“乡愁是围绕扎根和拔根而展开的。”从故土拔根,向外面出发,选择一个地方扎根,而乡愁就从拔根开始,到扎根并不是结束,而是积累下来。何为结束,那就是落叶归根。
可奥德修斯再次出发,意味着他返家无望,继续成为漂泊者。与他一样返家无望的则是古罗马神话里的埃涅阿斯。
埃涅阿斯与奥德修斯不一样的是,他并不会一直漂泊,他从特洛伊出发,漂泊一段时间,选择建起一座城市拉维尼乌姆,作为他扎根的地方。
“奥德修斯在家却还没有真正回家,因为他必须立即再出发去另外能生根的地方,而埃涅阿斯呢,当他抵达这个陌生的场所意大利时,已经回到了自己的本根。”
他这个选择虽然让他结束了流亡生涯,却要他放弃母语,因为“只有用他者的语言才能形成新的祖国”。
可是,语言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象征。
埃涅阿斯对母语的放弃,让作者从神话人物想到现实人物,德国思想家汉娜·阿伦特。
她是美国籍犹太人,1906年在德国出生,1933年开始流亡在外。当问及是否怀念希特勒之前她出生时的德国,她的回答是:“希特勒之前的欧洲吗?我不能说自己对它毫无思念。有什么东西保留下来了吗?只有语言。”
只有语言,是阿伦特与德国的联系。而她从不承认德国人的身份,因为她一直在流亡中。
当然,其实阿伦特并不只会一种语言,德语只是她身上的一种印迹,但并不能决定她的身份。
“如果说我们很难了解人们改变了我们的语言后,在我们身上发生的变化,那么人们改变语言后,被面向另一个能指世界的另一个语言体所俘获时,对自身的改变也很难知晓。”
语言,是我们用来表达思维的一种工具,是世界进行联系的方式。改变语言,也会随着影响到我们的思维,也会影响到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而一个地方无论如何变,那里人说的话总归不会变。一个人在外漂泊、流亡,乡音也总会一直都在。当你说起话来,故乡也就活了起来。尽管那个故乡十分遥远,甚至已与你无关。
阿伦特的乡愁何时能结束呢,不是回到德国,而是“当自己,自己的亲人,以及自己的一门和多种语言受到欢迎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