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教案
全班同学集体学习诸葛亮的《诫子书》片段。《诫子书》片段(略)全班同学积极参与讨论。注意事项:(1)两个值周班干部想办法组织同学上讲台发表自己对上述话题的看法,谈各自的亲身体会。方法和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推荐同学,或指定每组两个同学等等。
诫子书是诸葛亮晚年时对儿子诸葛瞻写下的“家书”,教育儿子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珍惜光阴,务求“接世”。一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诫子书》,在诸葛后裔繁衍生息中代代相传。
诸葛亮:诫子书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这篇《诫子书》是写给儿子诸葛乔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诫子书》以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读书修身,静心养德,保国爱民,平治天下,既有慈父的殷殷期待,更有圣贤的谆谆教诲,感人肺腑。
1出示课件,诸葛亮《诫子书》中前两句。2生齐读,口头解其意,并指名说。3出示释意的课件。学生齐读并理解,指名体会诸葛亮“静”的境界。4 归纳:诸葛亮是依靠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不不宁静就不能到达高尚的思想境界。
《诫子书》教学反思 范文 1 《诫子书》是本学期的第3篇文言文教学。但这篇文言文完全不同于前两篇的文言文。上《世说新语》的翻译教学环节开展起来的是相对轻松的,《论语》中的文本理解在加以引导后学生还是能够有效理解的。
《诫子书》中强调苦学与成才关系的句子
诫子书 本文的名句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本文表达中心意思的关键句(提出论点):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写信的用意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须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出师表》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直接描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译文: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
公开课《诫子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 #教案# 导语】《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焦躁。 整理了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诫子书一 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诫子书教案
诫子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2 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杞人忧天》《塞翁失马》《蚊子和狮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女娲造人》《太阳船》《天上的街市》《皇帝的新装》《动物笑谈》《鸟》《猫》《诫子书》《在山的那边》《植树的牧羊人》《纪念白求恩》《《论语》十二章》《窃读记》《再塑生命的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咏雪》《金色花》《。
《诫子书》片段(略) 全班同学积极参与讨论。 注意事项: (1)两个值周班干部想办法组织同学上讲台发表自己对上述话题的看法,谈各自的亲身体会。方法和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推荐同学,或指定每组两个同学等等。
《诫子书》知识点梳理 【课题解析】 诫:告诫、劝勉。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只体现在革命传统课文(这方面保留和增加很多,约占全部课文的11%)的设计中,也渗透到其他类型的课文中。
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 d. 欣赏《南泥湾》歌曲 主持人乙:感谢刚才几位同学为我们呈现了精彩地朗诵,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在革命战斗时期反映广大劳动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歌曲. 合: 同学们,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勤俭节约,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诫子书》课文解析
一、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二、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三、字词
诫:警告,劝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
成:达成,成就。
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淫:过度。
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修性,养性。
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穷庐:破房子。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四、结构层次
《诫子书》分三部分:
第一层从开头到“非宁静到无以致远”
写的内容是:提出中心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第二层从“夫学须静也”到“险躁不能治性”
写的内容是:阐述“静”与“学”的辩证关系。
第三层从“年与时驰”到完
写的内容是:谆谆告诫儿子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五、课文分析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六、拓展延伸
关于诸葛亮的成语典故
三顾茅庐
初出茅庐
三分天下
草船借箭
火烧赤壁
火烧连营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赤壁之战
三足鼎立
作奸犯科
欲擒故纵
鞠躬尽瘁
隆中对
空城计
化险为夷
盖世无双
如鱼得水
思贤如渴
七擒七纵
龙盘虎踞
集思广益
淡泊明志
苟全性命
伏龙凤雏
俭以养德
妄自菲薄
任重才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