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写的古诗有哪些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代: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2.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2.《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偶题》逢花眼倦开,见酒手频推。不恨吾年老,恨他将病来。《重叶梅》百花头上开,冰雪寒中见。霜月定相知,先识春风面。《重叶梅》主人情意深,不管江妃怨。折我最繁枝,不许冰壶荐。送剑与傅岩叟 莫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看。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中“万里归来颜愈少”。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七年级到九年级辛弃疾的古诗有哪些?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水龙吟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声鸿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
词人辛弃疾的五言诗: 元日(宋·辛弃疾) 老病忘时节,空斋晓尚眠。 儿童唤翁起,今日是新年。 偶题(宋·辛弃疾) 逢花眼倦开,见酒手频推。
《青玉案·元夕》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辛弃疾写的七言绝句 《江郎山和韵》 宋代 · 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辛弃疾的古诗有哪些?
《即事示儿》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扫迹衡门下,终朝抱膝吟。贫须依稼穑,老不厌山林。有酒无余愿,因闲得此心。西园早行乐,桃李渐成阴。2.《书停云壁》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万事随缘无所为,万法皆空无所思。惟有一条生死路,古今来往更何疑。
《清平乐·村居》宋代.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学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念奴娇》,书作《黄州寒食诗》,《寒食帖》,《临江仙》皆成于其左迁黄州期间。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
元日(宋·辛弃疾) 五言绝句 老病忘时节,空斋晓尚眠。儿童唤翁起,今日是新年。 偶题(宋·辛弃疾) 五言绝句 逢花眼倦开,见酒手频推。
辛弃疾的古诗有哪些
辛弃疾的古诗如下: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个人身世和爱国主义情怀的集中体现。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一首,可以算是赠别或送别的代表作品,在辛弃疾六百余首词中,送别之作不在少数,大多都写得非常好,而这首《破阵子》是大家最熟悉的作品之一,也是辛弃疾词作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3、《青玉案·元夕》可以看作辛弃疾爱情词中的代表,这首词除了本身的艺术之美外,还有王国维先生赋予的新内涵,将其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比作追求成功时的第三种境界,可以说带来了全新的解读。
4、《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这是辛弃疾爱国情怀的小词代表,同时也是比兴手法的高明应用。辛弃疾词作中,抒发爱国愁情的作品占比很大,而且风格手法多样,长调、小令各有不少。
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可以算是山水田园词的代表,辛弃疾在年富力强时,多次被赋闲,总时长近二十年之久,在赋闲的时期,辛弃疾大多生活在农村地区,因为这个关系,辛弃疾写下了不少描绘农村生活的词作。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现存词600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其诗集《稼轩集》已佚。清人辛启泰辑有《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为《辛稼轩诗文抄存》《全宋诗》录有其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