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故乡》描述了哪些人物形象?
日本的高中语文教科书收录最多的是《藤野先生》和《孔乙己》,收录《藤野先生》是从中日交流的角度出发,《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与考试有关,考试对日本高中生来说是最现实的问题,对《孔乙己》容易理解。《阿Q正传》对中学教科书来说太长,中学生和高中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困难。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中国大陆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师:遇到藤野先生的时候,正是鲁迅一生中面对重大抉择的时候,国家衰弱,家庭败落,备受冷遇和歧视,内心的苍凉可想而知,就这样被一名异国的老师毫无偏见地看待甚至还特别呵护着。这样一个“他”,也让鲁迅先生久久难忘。
1906 年,鲁迅告别了藤野先生和医专,回到东京。他以沉重的心情对好友许寿裳说: "我退学了!""为什么?你不是学得正有兴趣么?""中国的呆子,岂是医学能治疗的吗?我决计从事文学了!" 从此,鲁迅开始了早期文学活动,翻译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还写了《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等文章,介绍西方的科学文化。
例如:从《现代散文名篇选读》一书中,我结识了鲁迅、郭沫若、谢冰心、杨朔、朱自清、茅盾,以及他们笔下的藤野先生、父亲、白杨树、小桔灯。从《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中看到了中国 *** 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民。从《三千里江山》中学到了志愿军大无畏的英勇气概。
(鲁迅《藤野先生》) 以上句(1)描写长衫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有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补衣服都不肯动手。 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惟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这个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教育揭示得十分深刻。
当班主任是什么体验?
看到这个问题我只想说一个字:苦!如果非要两个字:太苦!年纪轻轻熬得心力交瘁,24小时怀揣着“忐忑”二字,食不知味,夜不能寐,肝肠寸断,未老先衰!
从小读经典的于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从文中找两个形容他的词语 于丹 ,是一位中国当代知名文化女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
回()心绯红(fēi)不逊(xùn)解剖(pōu)匿名(nì)教诲(huì)诘责(jié)畸形(jī)瞥(piē)见油光可鉴(jiàn)抑扬顿挫(yìcuò)深恶痛疾(wù)杳无音讯(yǎo)跳读课文,筛选:鲁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一个。
整个研修学习贯穿知行合一的理念。在实际操作方面,四次共同备课(①散文《藤野先生》;②小说《二十年后》;③微型化写作课程设计《我的校园》;④共同备课坊的功能、流程及要点)让每位教师都亲自体验备课的全过程,用理论指导实践,生产出备课产品。备课分小组进行,每小组都安排1—2名专家现场指导。
著名作家关于校园生活的文章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
苦。成了"名人""正人君子"的仇敌是苦,阿长、父亲的逝世是苦,永别的藤野先生是苦,跳进旧中国的"大染缸"而不得解脱,更是苦。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鲁迅,也苦出了这本在暴虐、阴暗、乌烟瘴气中趟过的《朝花夕拾》。 辣。鲁迅的本色。辛辣的笔风,自然会有其笔尖直指的人群。
在此过程中,有痛苦,有温情,有光荣,有牺牲,字字句句,都是“活的中国”的写照。认识到这一点,回头再看《藤野先生》的结尾,那除了是基于在仙台的具体遭遇对藤野先生的具体评价外,也是对自己的求学生涯的总结陈辞,作者不断寻找和求索的精神境界和人格榜样,都在藤野先生这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日本的高中语文教科书收录最多的是《藤野先生》和《孔乙己》,收录《藤野先生》是从中日交流的角度出发,《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与考试有关,考试对日本高中生来说是最现实的问题,对《孔乙己》容易理解。《阿Q正传》对中学教科书来说太长,中学生和高中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困难。
1986年,她因创作了独舞《雀之灵》,获得第二届全国舞蹈大赛一等奖,从此一夜成名;1998年,她自编自演电影《太阳鸟》获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再获辉煌;2002年,她在云南经过一年多的采风和排练,推出作品《云南印象》,轰动全国,成为“原生态”舞剧的典范;2006年。
鲁迅1881-1936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战后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19世纪末70年代,日本侵犯台湾,后勒索中国白银50万两作为撤兵条件,此后日本开始侵华计划。
《藤野先生》的主要内容(概括主要的几件事)
在日本“举国上下都弥漫着鄙视中国人的风气”,藤野先生不但不歧视他,反而对他这个中国学生特别热情、友好与尊重,这当然会令饱受歧视的鲁迅终生怀念与感激。单说藤野先生给他改“讲义”,竟让鲁迅“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今天我们读《藤野先生》 中的这段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鲁迅所说的“讲义”,实际上是课堂笔记而不是作业。——别说是高等院校,即使是中小学,教师也没有给学生“ 添改”课堂笔记的义务。(2)不是“批改”,不是“修改”,而是“添改”,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的付出。(3)改得十分认真,不是只改一处或几处,而是“从头到末”;“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4)绝不是偶一为之,而是“每一星期”一次,“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5)藤野先生这样做,可没有任何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或其他利益,相反,还招来了“爱国青年”的不满和怀疑。
藤野先生还特别理解和尊重鲁迅。解剖实习时,他听说中国人敬重鬼神,怕鲁迅不肯解剖尸体,还特别加以关照。得知鲁迅弃医从文时,藤野先生“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为什么“竟没有说”?答案只有一个:他尊重鲁迅的人生选择。后来他把鲁迅请到自己家里,拿出一张照片作为留念,背面写着“惜别”二字(实际是“惜别藤野 谨呈周君”8个字)。
1)中国留学生会管的清国留学生
2)“我”在仙台受到优待
3)初遇藤野严九郎
4)藤野先生订正“我”的讲义
5)藤野先生纠正我的血管解剖图
6)学年试验我的成绩在中游,将将及格。
7)藤野先生担心我不肯解剖,与我谈话。
8)藤野先生使我为难的询问我中国女人的裹脚
9)学生会干事认为我考试及格是因为得到了藤野先生的帮助,并给我奇匿名信
10)我把受到猜疑的事情告诉藤野先生,也有同学为我抱不平,但”我”最后只是把信退还了回去。
11)我从电影上看到日本人枪毙国人,其他同学高呼万岁。
12)由此自己的初衷发生改变,决定弃医从文。
13)与藤野先生告别,我安慰,几天后他给过我一张相片。
14)许多年后,自己常常记起藤野先生,感到怀念。丢掉了当做纪念的藤野先生改过的,讲义但是看到照片,仍然觉得奋起,充满斗力。(阶级斗争…………)
扩展资料:
《藤野先生》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作者通过对留学日本生活时的回忆,以深切怀念之情,热烈赞颂藤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严谨踏实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的友谊;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战斗精神。
作者通过怀念藤野先生,赞扬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伟大性格和正直、热忱、高尚的品质,回顾了自己在日本求学时期探索救国道路和思想转变的过程:为了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毅然地放弃了跟随生平最敬爱的老师一一藤野先生学习医学,摈弃了科学救国的改良主义道路,改为从事文艺运动以唤醒人民群众起来革命;从而激励自己要永远不忘革命的初衷,决心同封建及帝国主义势力斗争到底。
文章一开头就写目击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激起自己想“到别的地方去看看”的原因。接着写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是此文的主体,着重写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关怀、教育的深厚情谊,以及放弃学医的思想变化原因。这部分在写藤野先生之前,叙述了从东京去仙台的途中所见以及在仙台医专所受的优待。
最后“从离开仙台之后”到结尾,写出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深深怀念以及藤野先生给鲁迅的激励和鞭策。鲁迅回国以后,之所以没有和藤野先生通信和寄照片,这是“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
这里透露了作者对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的失望和不满,从而也觉得无法报答藤野先生对自己对中国人民的关心和期望,含蓄的笔调更加强了文章思想的深度。接着写对藤野先生的敬仰和怀念:我“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在对藤野先生的评价后,鲁迅先生更进一步揭示藤野先生的思想境界:“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是为中国”,“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是为学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正因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乃是对中国人民的关心,所以鲁迅怀着深深的敬意赞颂“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