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和儒家思想地位的观点
1主张“独尊儒术,罢黜百家”2改进儒学,增加了君权神受,天人感应3提出文化统一促进政治统一,得到汉武帝的认可。地位:确立了儒家思想正统的地位,影响深远。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 - 公元前104年)是汉朝时期的儒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被认为是东汉初期经学(经典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于人性论,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的人性论观点。董仲舒结合天人感应学说,将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圣人之性,是性主导,而情很少,因此不教而可为善的品性。下等的斗筲之性,是情主导,而性缺乏,因此虽教而亦不能为善的品性。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可以分为四点: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针对加强君权需要。
董仲舒的主张
“大一统"既然是宇宙间最一般的法则,那么封建王朝当然要遵循。这就是董仲舒所要设立的政治哲学的核心。他根据'大一统"的普遍法则,提出了思想也要"大一统"的论点。
董仲舒一方面主张尊君,另一方面也强调重民。“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在他看来,天意也就是民意,君主要维护自己的统治,要顺从天意,体察民意,以民为政权的根基。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包含三个方面: 1.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
提倡天人感应。儒学本来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学问,董仲舒在其中加入神学色彩,基本观点是君权神授,上天可以用灾荒或丰年来告诉君主你现在的政策是德政还是恶政,对君主的行为有了道义上的某些限制,但是从根本上说,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诸侯的权力,这也是为什么改造后的儒学受到汉武帝推崇的原因。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可以分为四点: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董仲舒的天谴灾异论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春秋》中的记载;二是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象数易学。他用很大的篇幅阐述了灾异产生的原因以及补救方法。崇本抑末 “崇本抑末”是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先秦各家在学术观点上多有冲突,却一致的强调重视根本,反对舍本逐末。
东汉王充指出董仲舒的观点是普遍人性有善有恶,孟子认为上等人本性为善,荀子认为下等人本性为恶,三者差异在于论说对象不同。王充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
我说的很浅显一点,其实这还是一种哲学问题。董仲舒提出理论应该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天人感应”,没错很修仙类,玄幻类的小说就很多类似这种的东西。
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影响:儒家思想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如下:
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3、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4、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三纲指父子、君臣、夫妻之间伦理逻辑,五常常指仁、义、礼、智、信,通称纲常。
董仲舒介绍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广川大董故庄村)人,西汉哲学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
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董仲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