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中霜里斗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的是什么?)

椿织月 古文典籍 3

月中霜里斗婵娟上一句是什么

“月中霜里斗婵娟”的上一句是“青女素娥俱耐冷”,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霜月》唐·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赏析诗的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所以才经得起寒冷的考验。

读过《红楼梦》的人大约都记得黛玉在潇湘馆里悬挂过的《斗寒图》,画的是神话中主管冰霜的女神青娥素女在月中霜里争奇斗艳的情景,黛玉曾借李商隐诗句:“青娥素女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来诠释这段精彩的故事,短短十四个字,文心雅意尽在其中,让人不禁发出思古之幽情。

李商隐《霜月》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霜月注音版 (唐)李商隐 chū wén zhēng yàn yǐ wú chán , bǎi chǐ lóu gāo shuǐ jiē tiān 。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的是什么?

还是那句话,当你品读一首诗词的时候,如果你想搞清楚它到底在讲些什么,你必须要挖出“背后的故事”,相信你读完我这一篇文字之后。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楼高 一作:楼南 / 楼台)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的意思是: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出自哪首诗?此句出自唐代李商隐的《霜月》。全诗如下:《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霜月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代 原文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名家点评 《诚斋诗话》:五七字绝句最少而最难工,虽作者亦难得四句全好者,晚唐人与介甫最工于此。如李义山忧唐之衰,云:“夕阳无限好,其奈近黄昏。

《霜月·李商隐》原文与赏析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南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以“霜月”为题,提示读者这首绝句主要是写霜和月的。可是前两句却先点出节令、地点,以作烘托,并逐步显现出霜和月之外的其他景物。

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赏析 此诗作年无考。冯《注》以为艳情诗。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

“月中霜里斗婵娟”的上一句是:“青女素娥俱耐冷”,诗句出自唐代李商隐所著的《霜月》“月中霜里斗婵娟”全诗 《霜月》唐代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楼高 一作:楼南 / 楼台)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此句出自唐代李商隐的《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

霜夜古诗李商隐?

《霜月》 唐代 ·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婵娟:美好的姿容.指姿态美好貌,如唐 李商隐 《霜月》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鬭婵娟。

青女素娥所斗,除了斗容姿,还斗其耐冷。婵娟(容姿)是外在美,耐冷是内在美。两者俱美才是真美。在诗人看来,霜、月外美与内美俱全,所以两者俱美。出自唐代李商隐《霜月》,原文: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南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原文: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译文:烛影深深映上云母屏风,银河渐渐沉没,晨星渐渐消失。嫦娥后悔寂寞,后悔偷吃灵药。面对碧海蓝天,日夜思念人间。唐代李商隐《霜月》原文: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南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婵娟一词在古诗中被赋予多种寓意,不同的诗文中喻意不尽相同,但其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体现着“美”。 举几例说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谁能告诉我关于中秋的诗歌及文章??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霜月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霜月》描写的是深秋时节,在霜降的时候,诗人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 霜月 李商隐〔唐代〕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描写霜的诗句有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魏晋·曹植《情诗》朝光浮烧野,霜华净碧空。 唐·李世民《秋暮言志》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明月夜留别》 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新月》 徐寅 云际婵娟出又藏,美人肠断拜金方。 嫦娥一只眉先扫,织女三分镜未光。 珠箔寄钩悬杳霭,白龙遗爪印穹苍。 更期十五圆明夜,与破阴霾照八荒。

婵娟:美好的姿容.指姿态美好貌,如唐 李商隐 《霜月》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鬭婵娟。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原文_翻译及赏析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唐代·李商隐《霜月》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楼高 一作:楼南 / 楼台)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天 , 月亮 , 抒情早教古诗100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鉴赏 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画工。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特点。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所以才经得起寒冷的考验。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当然不能肯定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诗人隐以自喻;或者说,它另有所实指。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隘的。王夫之说得好:“兴在有意无意之间。”(《姜斋诗话》)倘若刻舟求剑,理解得过于窒实,反而会缩小它的意义,降低它的美学价值。

范元实云:“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他引了《筹笔驿》、《马嵬》等篇来说明。(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诗眼》)其实,不仅咏史诗以及叙志述怀之作是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兴的小诗里,同样可以见出李商隐的“高情远意”。叶燮是看到了这点的,所以他特别指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寄托深而措辞婉”(《原诗》外编下)。于此诗,也可见其一斑。

创作背景 此诗作年无考,冯《注》以为艳情诗。这首诗是诗人在深秋月夜,登楼远眺所观赏到的景色时所写下的。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傍苑楼灯影暗,风传阁道马蹄回。 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