祢衡传全文翻译?
《祢衡传》白话释义: 祢衡字正平,是平原般县人。他少年的时候很有才华,但崇尚气节,为人刚直傲慢,看不起别人。只与鲁国孔融和弘农杨修关系友善。
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谷梁》一书原有经文十一卷,传文十一卷,各为单行。范宁作注,将经文与传文合并,始成注本十二卷。杨疏亦为十二卷,初亦单行,宋人始合注与疏为一帙,刊为二十卷,是为《春秋谷梁传注疏》。
论语注疏中的“疏”正义曰,指哪本书呢古代对于六经的注解称之为传,比如注解《春秋》的《春秋左氏传》(《左传》)或者《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等。
范注实际上是自汉抵晋《谷梁传》研究的集大成著作,对历代的注讲作了一次系统的总结和整理,甚有功于谷梁学的研究与传播。书成以后,深为当时所重,亦是今存最早的《谷梁传》注解。范注以后,又有徐邈之注,故今本范注中,多杂有邈说。
意义:读春秋,必须读三传,然三传文辞不加注解也读不明白。自汉至清,注解传文,或研究其要义者,多得不胜枚举,但基本的注解应该是十三经里的注疏。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春秋三传》:是《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迄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释史十分简略,又叫做《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它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
收入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正义是由什么作注什么作疏?
疏礼记正义郑玄(汉)注孔颖达等(唐)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杜预(晋)集解孔颖达等(唐)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何休(汉)解诂徐彦(唐)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范宁(晋)集解杨士勋(唐)疏孝经注疏唐玄宗(唐)注邢昺(宋)疏尔雅注疏郭璞(晋)注邢昺(宋)疏论语注疏何晏等(魏)集解邢昺(宋)疏孟子注疏。
《春秋谷梁传》又称《谷梁传》或《谷梁春秋》,内容以解释《春秋》大义为主,为儒家经典之,旧题作者为谷梁赤,初皆口授,成书时间晚于《公羊传》,约在西汉时期始写定成帙。《谷梁传》与《公羊传》的渊源虽同出于子夏,但由于长期口授传习,后学多所增益,所以二家之说又有不同。
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在“十三经”的注释版本中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
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氏传正义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 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孟子注疏 东汉·。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经史子集,泱泱五千年中华文化之瑰宝。 经部 “经” 有“五经”、“九经”、“十三经”之说。
十三经注疏包含了哪些经书注疏
《十三经注疏》的内容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孝经注疏》,《论语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注解体例的名称: 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作“传”。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例如,《谷梁传》解经时注重“大义”,而舍弃了“微言”,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对《春秋》大义的重视。《谷梁传》的行文清新婉约,说理透彻,多有新意,使得其文章质量较《公羊传》更为出色。然而,尽管《谷梁传》在文章质量上优于《公羊传》,但在整体的《春秋》解释方面,它仍逊色于《左传》。
继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后,班固撰写了《汉书》。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 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
谷梁传作者:谷梁赤 《春秋谷梁传》是中国汉代经学派的经典之一。该书是研究战国至秦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读《谷梁传》可以看《十三经注疏》本,汉代何休解诂,唐人徐彦疏的《春秋公羊传注疏》,晋人范宁集解、唐人杨士勋疏的《谷梁传注疏》(均为北京大学出版社标点本)。
传统文化中的“五经”和“六艺”是什么关系?
谢谢邀请。 首先我认为传统文化中的“五经”和“六艺”没有对应关系,更多的是教育相辅相成的作用,不能太过于拉拢理解,有牵强附会之嫌。
九经义疏是对中国古代九部儒家经典进行注释和疏解的一种学术著作。
《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硫。 《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
在阅读《春秋》这部经典著作时,不可或缺的是三个重要注释版本,即《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然而,即使这些原著文辞精美,若无适当的注解,理解起来也会显得困难重重。从古代的杜预、孔颖达,到唐代的何休、徐彦、范宁和杨士勋,他们为这些传作的注疏繁多且深入,构成了十三经注疏的基础。
十三经注疏包含哪些汉魏人的注?哪些唐宋人的疏?
有唐十三经注疏 也有汉魏十三经注疏 还有清十三经注疏 都不一样的~
十三经注疏》是清代由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部儒家经典注疏的汇编,冠列于为经部之首,是文史研究工作者经常要查检的书。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
《春秋左氏传正义》由晋杜预注,唐朝孔颖达等人增补,而《春秋公羊传注疏》则包括何休的解诂和徐彦的疏。《春秋谷梁传注疏》的注解由晋范宁和唐杨士勋完成。《孝经注疏》则有唐玄宗和宋邢昺的解读,展示了儒家孝道思想的发展;《尔雅注疏》则有晋郭璞和宋邢昺的注释,是研究古代词汇的重要资料。
《谷梁传》注解
《 谷梁传 》 【作者小传】它的作者,《汉书·艺文志》班固自注署为鲁人谷梁子;唐杨士勋说他名俶,字元始,一名赤;颜师古说他名喜;另外还有名嘉、名淑、名寊的各种说法。清阮元以为当作淑。谷梁子和公羊高都受学于子夏,《谷梁传》和《公羊传》体裁特点也相似。原来经、传是分别成书的,今本《谷梁传》经、传合并,传文逐句传述经文大义。如本篇第一句虞师、晋师灭夏阳是《春秋》经文中的一句,后面部分是《谷梁传》的传文。《四库全书总目》以为《谷梁传》与《公羊传》一样,也是谷梁子初传,经数世才由后学著作成书的。也许谷梁子歧名这么多即与此有关。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各自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清而婉,就是清通而含蓄。 【题 解】鲁僖公二年(公元前658),晋献公准备伐虢。虞国地处晋、虢之间,若绕道则受阻于中条山。献公听从荀息之计,以重礼贿虞君,借道伐虢。虞、虢都是小国,虞贤臣宫之奇看出晋国居心不良,有各个击破、一箭双雕的用意,劝谏虞君不要上当。虞君不但不听,而且自告奋勇愿出兵开路打头阵,帮助晋国攻下了虢邑夏阳。这以后的事,《谷梁传》所述与《左传》有点不同。《谷梁传》以为晋国当年就灭了虢国,五年以后又灭虞。《左传》则以为晋拿下下阳(即夏阳)以后仅作为据点,未即灭虢。三年以后,晋师再次假道虞国,挥军南下,灭了虢国,还师途中把虞国也灭了。虞君终于做了俘虏。《谷梁传》用简炼的语言述评了这一历史事件,深刻地说明了唇亡齿寒的道理。 【原文】 虞师、晋师灭夏阳(1)。 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虞无师,其曰师,何也?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其先晋何也?为主乎灭夏阳也。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灭夏阳而虞、虢举矣(2)。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晋献公欲伐虢(3),荀息曰(4):君何不以屈产之乘(5)、垂棘之璧(6),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7),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公曰:宫之奇存焉(8),必不使也。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公遂借道而伐虢。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宫之奇又谏曰:语曰:‘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挈其妻、子以奔曹(9)。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 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10)。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春秋谷梁传》 (《春秋》记载:)虞师、晋师灭夏阳。 【译文】 不是国都而说灭,是看重夏阳。虞国的军队不足一个师,《春秋》说是师,为什么呢?因为虞国写在晋国之前,不可以不说师。它写在晋国之前是为什么呢?灭夏阳是它为主的。夏阳,是虞、虢交界处虢国的一个要塞。夏阳一失,虞、虢两国都可占领了。虞国为什么要为主灭夏阳呢?晋献公想要讨伐虢国,荀息说:君主为什么不用北屈出产的马,垂棘出产的璧,向虞国借路呢?献公说:这是晋的国宝,如果受了我的礼物而不借路给我,那又拿它怎么办?荀息说:这些东西是小国用来服事大国的。它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敢接受我们的礼物。如受了我们的礼而借路给我们,那就是我们从里面的库藏里拿出来,而藏在外面的库藏里,从里面的马房里拿出来,而放在外面的马房里。献公说:宫之奇在,一定不让的。荀息说:宫之奇的为人,心里明白,可是怯懦,又比虞君大不了几岁。心里明白,话就说得简短,怯懦就不能拚命谏阻,比虞君大不了几岁,虞君就不尊重他。再加上珍玩心爱的东西就在耳目之前,而灾祸在一个国家之后,这一点要有中等智力以上的人才能考虑到。臣料想虞君是中等智力以下的人。献公就借路征伐虢国。宫之奇劝谏说:晋国的使者言辞谦卑而礼物隆重,一定对虞国没有好处。虞公不听,就接受了晋国的礼物而借路给晋国。宫之奇又谏道:俗语说:‘唇亡齿寒。’岂不就说的这件事吗!他带领自己的老婆孩子投奔到曹国去了。晋献公灭了虢国,五年以后占领了虞国。荀息牵着马捧着璧,走上前来说:璧还是这样,而马的牙齿增加了。 (王维堤) 【注 释】 (1)虞:周文王时就已建立的姬姓小国,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北。晋:西周始封姬姓国,晋献公时都于绛(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师:可泛指军队,也可专指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荀子·礼论》:师旅有制。五百人为旅,五旅为师。下面传文说虞无师,就是专指二千五百人的军队编制。夏阳:虢邑,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约三十五里。《左传》作下阳,因另有上阳,以作下阳为是。夏、下同音通假。 (2)虢:周初始封姬姓国,有东、西、北虢之分,东虢、西虢已先亡于郑、秦。晋献公所伐为北虢,占地当今河南三门峡和山西平陆一带,建都上阳(今河南陕县李家窑村)。举:攻克,占领。 (3)晋献公(?前651):名诡诸,晋武公子,在位二十六年。在此期间伐灭了周围一些小国,为其子晋文公称霸打下了基础。据《史记·晋世家》,晋献公伐虢的借口是虢国在晋国内乱中支持了他先君的政敌。 (4)荀息(?前651):晋献公最亲信的大夫,食邑于荀,亦称荀叔。献公病危时以荀息为相托以国政,献公死后在宫廷政变中为里克所杀。 (5)屈:即北屈,晋地名,在今山西省吉县东北。乘(shèng胜):古以一车四马称为一乘。这里专指马。 (6)垂棘:晋地名,在今山西省潞城县北。 (7)府:古时国家收藏财物、文书的地方。 (8)宫之奇:虞大夫,刘向《说苑·尊贤》说:虞有宫之奇,晋献公为之终死不寐。 (9)曹:西周始封姬姓国,都陶丘(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 (10)马齿:马每岁增生一齿。加长(zhǎng掌):增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