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揭示(白鹿洞书院揭示揭示意义)

落月西山隐 古诗鉴赏 1

白鹿洞书院揭示有思想的句子?

答案:白鹿洞书院揭示有思想的句子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白鹿洞书院,作为中国明代著名的书院之一,也是古代私人创办书院中规模最大、传承最久的一所,其揭示的内容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推崇儒学:白鹿洞书院以儒家经典为核心,强调诚信和德行教育,注重修身养性。

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历史价值,由南宋学者朱熹所编撰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深刻反映了儒家教育的核心理念。该学规强调,教育的目标并非追求博闻强记和华丽文章,而是引导学生通过研读儒家经典,深入理解并实践“穷理”、“笃行”的原则,以培养具备修身、治人能力的社会栋梁。

《白鹿洞书院揭示》,即《白鹿洞书院学规》。本学规是朱熹为了培养人才而制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守则。它集儒家经典语句而成,便于记诵。

白鹿洞书院揭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谈谈《白鹿洞书院揭示》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启示如下:教育的宗旨:“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教育目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治学顺序;“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修身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

(我,朱熹)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上奏皇帝(孝宗皇帝)请求重建,并制订了《白鹿洞书院教规》让学生们遵守。

古代书院曾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江西素称人文之乡,在书院建设方面因其起步早、数量多、影响大等特点而颇负盛名。书院之名,始于唐代。

【答案】:宋代最著名的学规是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这是后来书院学规的一个范本。(1) 其主要内容 ①五教之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②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③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白鹿洞书院揭示揭示意义

《白鹿洞书院揭示》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后世的书院和学校的学风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有利于书院和学校的管理,有利于学员的读书上进,同时也有利于教书育人。即使在现代社会,只要抹去历史的灰尘,它依旧会展现其独特的价值和光芒。

中国最早的书院之一,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山谷中。唐宝历元年(825年),李渤在昔日隐居旧址建台,引流植花,名白鹿洞。南唐昇元中建成“庐山国学”。

《白鹿洞书院揭示》,即《白鹿洞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唐李渤读书其中,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因此地四山环合,俯视似洞,由此得名。

【答案】:《白鹿洞书院揭示》亦称《白鹿洞书院教条》或《白鹿洞书院学规》,是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重修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授徒时为书院生员订立的学规。 其中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以及修己治人道理,都一一做了阐述和详细的规定。

朱子首列五教,所以揭明学之本指,而因及为学之序,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之要。则学之大纲毕举,彻上彻下,更无余事矣。宏谋辑《养正规》,特编此为开宗第一义,使为父兄者共明乎此,则教子弟得所向方。

首先了解下,中国古代哪四大书院,有何来由,这一提法始于宋代,普遍认可的是。

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原文

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为五教之目。学习者需遵循的学序有五,包括博学、审问、谨思、明辨、笃行。此序旨在穷究事理。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学习者应学此。学序分为四:博学、审问、谨思、明辨、笃行。

应该是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成型的话是南唐开元年间,李善道、朱弼等人在此置田聚徒讲学,称为“庐山园学”。所以不算是官办。

去白鹿洞书院最重要的是成绩优异,品格良好。 去白鹿洞书院最重要的是成绩优异,品格良好。

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深受禅林讲学制度和古代教育经验的影响,它不仅规定了上课考试的纪律,还涉及课外行为规范,对书院内外事务处理有明确标准。该学规旨在培养封建统治人才,内容涵盖了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如“五教之目”、“为学之序”等,提倡穷理、修身、处事和接物。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译文

译文:

父子间要有骨肉之亲,君臣间要有礼义之道,夫妻间要挚爱又要有内外之别,老少间要有长幼之序,朋友间要有诚信之德。这就是“五教”的纲目。圣人尧舜让司徒契教化百姓的就是这“五教”,学子学习这五教,而他们学习的顺序,也有五条。

广博地学习,审慎地发问,谨慎地思考,明晰地分辨,忠实的贯彻。这就是学习的顺序。学、问、思、辨,四者已经穷究事物的道理。至于忠实的去贯彻,就要知道修身、处事、接物的原则,也有各自的要领。 说话忠诚信实,行为笃厚恭敬;制住怒气,抑制欲望;改正错误不断向善。

这是修身的原则。以礼义端正自己,不去追求物质利益;努力张扬阐明天下之大道,不去计较个人得失。这是处事的原则。 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再让别人去做;自己做事未达到目的,应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是接物的原则。

我私下里关注古代圣哲教人读书学习,无非是为了使人明白礼义道理,修养身心,然后推己及人,并不是为了记览词章,沽名钓誉,追求利禄。今天的一些学子,违背了圣者的教导。圣哲教育人的法则,在经典中都有记载,有志向的人,当熟读精思,审问明辨。

如果知道这是自然之理,必须以此约束自己,那就何必要等他人立下规矩,才依此去做呢?近世学堂虽有规则,但很不够,并未符合圣哲的意图。所以,本书院另立学规。

将圣哲教人读书求学的根本原则,分条列出贴在门楣上,请诸位学子共同研读,遵守执行,并约束自身.只有严格要求,才会有所戒惧.希望大家牢牢记住。

学规原文: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

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

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

与书院教育宗旨:

宋代书院在讲学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其代表。《白鹿洞书院揭示》(亦称《白鹿洞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教条》)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

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朱熹明确了教育的目的,阐明了教育教学的过程,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虽然这些思想早在儒家的《论语》、《孟子》、《礼记》等典籍中就已经出现。

然而,把这些儒家思想汇集起来,用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较为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成为后世学规的范本和办学准则,使书院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的发展轨道,其贡献不可低估。《白鹿洞书院揭示》不仅对于当时及以后的书院教育,而且对于官学教育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标签: 书院 白鹿洞 学规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