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翻译:君子和而不同。所谓和,是指心中不去比斗相争;所谓不同,是指每个人的志向都能不一样。天下君子千千万万,大家的心都是人一样,而所学、所立的志向不一样;至於说“小人同而不和”,是因为小人都干坏事,因此说是“同”;喜欢互相争斗,因此说是不和。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篇。2. 原话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3. 其意思是指,君子在内心有共同之处,但在外在表现上可能各有不同。4. 比如,他们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奋斗,但有些人选择成为官员,而有些人则选择教育行业。
《四书全译》的翻译:《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译文]孔子说:“君子讲调和而不盲从附和,小人盲从附和而不讲调和,”《中国成语大辞典》对“和而不同”的解释: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只和睦相处,不盲从苟同。
君子和而不同,最核心要理解什么是和,这里的和是应和的意思,应和是根据具体情况依据道德进行回应,而不是无原则的附和。
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你是怎么理解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在《论语·子路》里说的这句话常被人引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意思是: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原话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说,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比如都为天下谋,有些人出仕做官,有些人则教书育人,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种“同”反而导致了“不和”.或者说。
“和而不同”的出处,是《论语·子路》,其具体的上下文是: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小人同而不和什么意思?
意思是:君子和周围的人和谐融洽,但他对待事情有独立的见解;小人和周围的人见解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融洽。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子路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意思——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意思: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该句出自《论语·子路》,《论语·子路》是出自《论语》的文章,共有30篇,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谢谢邀请! 首先要理解“和”是什么。费孝通说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就是“和”。 再说何为君子,何为小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句出自《论语》的经典名句,它表达了君子和小人在待人处事上的不同态度和行为方式。
“小人同而不和”的上一句是“君子和而不同”。原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译文:孔子说:“君子追求与人和谐而不是完全相同、盲目附和,小人追求与人相同、盲目附和而不能和人相处。
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 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云“小人同而不和”者,小人为恶如一,故云同也;好斗争,故云不和也。《论语集解义疏》概况 在训解《论语》的诸多著作之中,《论语集解》居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
前一句出自《论语·子路》,是孔子所言。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什么意思?
应该是和而不同,意思是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点,求同是让彼此间更加的亲近、友善,存异是让彼此间更加的宽容、尊重。
合而不同出处:《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白话释义: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求同存异出处:《人民日报》1965.3.23:“共同点是基本的,分歧是局部的,可以求同存异。”
扩展资料
最早是在儒家经典《礼记·乐记》中出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因为存在共同性,所以能够增加之间的亲切感,接受相异性,是一种道德的宽容,以及相互间的尊重。
但是只强调共同性,会让之间的关系变得恣意随便;只在意相异性,就会让关系变得疏远。所以,在社会文化中的“求同存异”是最为中庸的处世态度。
近义词:大同小异
解释:异:差异。大体相同,略有差异。
出处: 庄周《庄子·天下》:“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白话释义:大同与小异同,这就是小异同;万物都同完全不同,这就叫做大同异。
《论语·子路》中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能够与他人保持和睦,同时坚持自己的独立性,不会盲目苟同、随波逐流;小人只求与别人一致,但实际不讲原则,不会真正与他人保持和睦。
对此,朱熹注曰:“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在我理解,所谓“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评析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由来:
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因而有别于“同”。比如烹调,必须使酸、甜、苦、辣、咸调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味俱全、味在咸酸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佳肴;比如音乐,必须将宫、商、角、徵、羽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音共鸣、声在宫商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美乐:反之,如果好咸者一味放盐,好酸者拼命倒醋,爱宫者排斥商、角,喜商者不用羽、徾,其后果便不难设想,也不堪设想了。因此,早于孔子的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左传·昭公二十年》)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孔子将“和”与“同”的差别引入到人际关系的思考之中,于是便有了《论语·子路》中的那句话。《论语》子路篇第二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