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秋收起义创作背景(党标的来历简短?)

山海施雨辞 古诗鉴赏 1

西江月·秋收起义(诗意)

作者: 朝代:近代 体裁:词 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注释】:西江月:词牌名,由李白《苏台怀古诗》的“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的诗句得名。

即湘鄂赣粤之地。在那个动荡的年份,农民们深受地主阶级的重重压迫,他们的苦难和愤怒如同暮秋的乌云,沉甸甸地压在心头。当秋收的季节到来,农民们的仇恨如同雷鸣般爆发,一场大规模的起义在这一刻点燃,这就是著名的秋收暴动,是领导的中国为争取农民解放而发起的重要战役。

是。1927年9月爆发的秋收起义是直接领导发动的第一次军事斗争行动,纪实这一历史事件的《西江月·秋收起义》是的第一首军旅红色诗词。诗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西江月·秋收起义出自于哪本书?

作品出处:《诗词选》 西江月·秋收起义,现代词作《西江月·秋收起义》是于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创作的一首词。

檄文属于应用文体,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修辞气势如虹、雄壮刚健。

战旗在山下摇荡,战鼓及军号声响彻山头,任凭敌军团团围困,我依然岿然不可撼动。整饬的防御工事已严阵以待,所以更加团结一心如筑成的堡垒。黄洋界上红军炮火轰鸣,快马报之敌军在渐浓的夜色中逃去。

1998年在萍乡市建立了秋收起义广场。1993年导演周康渝以秋收起义为题材拍摄了同名电影。《西江月.秋收暴动》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1927年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时期,许多革命诗歌在这一年诞生。

1927年,等亲自领导了震惊中外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结束后,奋笔疾书写下了《西江月·秋收暴动》。

党标的来历简短?

之后各级党组织的党旗也均以模仿俄共(布)旗帜为主进行制作。 1927年9月9日,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爆发。

李作鹏中将,江西省吉安县(今吉安市青原区、吉州区一带)人。 旷伏兆中将,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人。 吴法宪中将,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西江月。

秋收万颗子――唐李绅 《悯农》 秋收时节暮云愁现代―― 《西江月·秋收起义》 高秋收画扇唐――杜甫 《伤秋》 秋收吾无望――唐皮日休 《。

西江月 井冈山”是二八年秋写的一首词。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毛主席领导发动秋收起义,在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二八年湖南省委执行“左”倾盲动主义路线,乘毛主席去永新之机,强令红军主力分兵向湘南进军,结果遭致严重的“八月失败”。

西江月 秋作者简介

《西江月·秋收起义》是于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创作的一首词。[1]《西江月·秋收起义》采用赋的艺术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纪实特色,堪称为史诗,咏颂了革命初期的工农革命武装暴动的壮举。其语言通俗,节奏紧凑,气势磅礴,刚健有力,比喻形象,富有文采。

在江西安源,部署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三个团,分三路由江西出发,会攻湖南省会长沙。经与国民党军激战,部队损失很大,9月19日,部队撤至浏阳文家市。经过著名的“三湾改编”,10月,部队沿罗霄山脉进入井冈山地区,成功地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本词作于秋收起义开始时。

秋收起义本身打了不少败仗,损失很大,但是剩下的军队经过三湾改编之后,成为第一支真正党指挥枪的军队,上了井冈山,从此开创了红色割据的道路,直到20多年后占领全国。

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9日,由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遭到失败。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西江月.秋收暴动》秋收时节,一声暴动。 1927年9月9日,工农革命军的大旗飘扬在湘赣边界的上空。一场秋收起义,拉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帷幕,翻起了一个新篇章。

(1893~1976),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遗体在北京天安门水晶棺内。

西江月·秋收起义的作品赏析

这首词遣词造句,明快有力,富有文采。 仔细品味,不禁惊叹作者用词之考究,对待历史态度之严谨。“旗号镰刀斧头”,使工农革命的特点表现得具体鲜明; “匡庐”准确地道出了在共产党领导下,整个幕阜山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到处响彻秋的怒号的情势。同时,“匡庐”对应下句的“潇湘”,“匡庐”也可引申为“江西”的代称,更全面地反映了“八七”会议后,整个湘赣工农运动的态势。““潇湘”准确说明了当时的斗争意图,当时目标指向当时湖南的省会城市长沙,但这一目标又是不切合实际的,所以作者用了“要向”,后来根据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状况,在文家市会师大会上,毛泽东等实事求是,改变了斗争方向,最终作出了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的决策,并随之建立了我党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独创性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一个“直”字,坚决明快! “愁”最为贴切地反映了当时农民在秋收后的真切感受,秋收后农民的劳动果实被地主阶级无偿占有,并饱受压迫和摧残,白色恐怖的背景下,农民只有“愁”了,最后被逼挥戈暴动,进一步说明了“霹雳一声暴动”的原因。暮云愁”、“霹雳一声”,比喻形象,有气魄。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开宗明义,庄严自豪。以对仗的形式写出,给人以声势赫赫、威风凛凛、红旗招展、阵容严整之感。9月9日后,起义军从破坏粤汉铁路开始,分别从江西西部的几个集结地出发,扑向湖南长沙。 上阕表达了工农革命军行动的迅速和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开头两句:“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旗帜鲜明,铿锵有声,为全诗创造了昂扬奋发、气壮山河的氛围。与以往的军事行动不同,这次起义不再借用国民革命旗号,而是第一次坚决、公开地打出工农革命和共产党的旗号,表示它是一支受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人民军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这两句说队伍走向,突出指挥若定的气概及奋勇前行的气势。 下阕追叙起义的原因和不可阻挡的气势,照应了上阕,必然的因果关系显得极有说服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起始两句强调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的尖锐程度,指出秋收起义的内在原因及动力。“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前句写地主催租索债给农民带来无限的悲愁,于是后句“霹雳一声暴动”便成为必然之势,顺理成章,形象生动,充分显示出起义的正义性,有力地鼓舞了广大工农群众。

标签: 工农革命 秋收 起义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