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所说的昼夜三时指的是什么时间
2点-6点 。古印度把一天24小时分成六段,每段四小时。所以佛教里常常说“六时吉祥”,就是祝愿分分秒秒都吉祥。此在《大唐西域记》中有明确的记载。原文:“百二十刹那为一呾刹那。六十呾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为一时。六时合成一日一夜(昼三夜三)”。
《大唐西域记》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各地的地理形势、水陆交通、气候、物产、民族、语言、历史、政治、经济生活、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叙述。
唐太宗问奘三藏曰:朕欲树功德,何者为最?奘曰:法假人弘,唯度僧为最。太宗谓玄奘法师曰:朕欲斋僧,但闻僧多无行,柰何?奘法师曰:昆山有玉,混襍泥沙;丽水生金,岂无瓦砾。土木雕成罗汉,敬之则福生;铜铁铸就金容,毁之而有罪。
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开首有一节,对印度作了整体的介绍。后来的标点本或是校注本,把这一节总称为“印度总述”,其中最开始的一段文字是: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印度之人,随地称国。殊方异俗,遥举总名,语其所美,谓之印度。
大唐西域记是谁写的?
《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
三藏法师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的意思是月亮,原文是: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印度之人随地称国。殊方异俗遥举总名。语其所美谓之印度。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称。言诸群生轮回不息。无明长夜莫有司晨。其犹白日既隐宵烛斯继。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亲身经历和传闻得知的138个国家和地区、城邦。
《大唐西域记》是一部重要的历史和文化著作。它主要记录了唐代高僧玄奘西行求法的经历和见闻。
印度之人随地称国翻译
646 年)。《大唐西域记》记载的是玄奘从长安(今西安)出发西行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其中包括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城邦,还有许多不同的民族。书中对西域各国,各民族生活方式、建筑、婚姻、丧葬、宗教信仰、沐浴与治疗疾病和音乐舞蹈方面的记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反映了西域的风土民俗。
《大唐西域记》分12卷,共10余万字,书前冠以于志宁、敬播两序。卷一记载今天新疆和中亚的广大地区,是玄奘初赴印度所经之地。
您好!《大唐西域记》的是玄奘口述,其弟子纪录的。下面是玄奘的详细介绍:玄奘,(600/602~664唐初佛教高僧,杰出的翻译家和旅行家。俗姓陈,名祎。
意思是玉不纯粹,不是正宗的玉,含泥沙。原文:“昆山有玉,混杂泥沙。丽水生金,宁无瓦砾。土木雕成罗汉,敬之则福生。铜铁铸就金容,毁之而有罪。泥龙虽不能行雨,祈雨须祷泥龙。凡僧虽不能降福,修福须敬凡僧。”意思是说昆山良玉,也难免混杂泥沙,丽水生金,难免也混有瓦砾。
,是古代北印度犍驮罗国之旧都城。在今天巴基斯坦的白夏瓦市东北。假如真给红孩儿找个老家的话,这里可以算是(当然王舍城也是,这里是就《大唐西域记》的记载说的)。原文是:梵、释窣堵波(塔)西北行五十余里,有窣堵波,是释迦如来于此化鬼子母,令不害人,故此国俗祭以求嗣。
《印度之人,随地称国》是什么文言文?
《大唐西域记》记载的是玄奘从长安(今西安)出发西行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其中包括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城邦,还有许多不同的民族。书中对西域各国,各民族生活方式、建筑、婚姻、丧葬、宗教信仰、沐浴与治疗疾病和音乐舞蹈方面的记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反映了西域的风土民俗。
《大唐西域记》,地理史籍,又称《西域记》,12卷。玄奘述,辩机撰文。本书系玄奘奉唐太宗敕命而著,贞观二十年(646)成书。
“《山经》莫之纪,《王会》所不书”是出自《大唐西域记》里的 序一,原文如下:详夫天竺之为国也,其来尚矣。圣贤以之叠轸,仁义于焉成俗。然事绝于曩代,壤隔于中土,《山经》莫之纪,《王会》所不书。
《玄奘西游记》第一部分 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对玄奘身世的描写充满了传奇色彩——玄奘的父亲经历了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的喜悦。
原文译:从昔日高昌城出发,从离它最近的国家开始,是阿耆尼国。旧称焉耆。阿耆尼国东面六百多里。该国大都城方圆六七里,四面依靠着山,道路险阻,容易防守。泉水、溪流交织如带,引导水流浇灌田地。土地适宜种植糜、黍、宿麦、香枣、葡萄、梨、柰等作物水果。气候温和舒畅 ,风俗朴实正直。
谁给我介绍一下印度的历史
印度历史
" 印度人没有历史。
"这是马克思说过的一句话。
印度是文明古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
马 克思这句话的含义可能是指印度历史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印度缺乏有正式文字记载的可信的历史,它的历史是同神话搅合在一起的;第二,印度历史上屡遭外族入侵,它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不断为外族征服的历史;第三,印度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内处于四分五裂状态。
只有神话无信史
印度古代有发达的神话故事和宗教经典,但史书奇少,根本没有像中国的《史记》和西方希罗多德的《历史》那样的历史典籍。
印度人喜欢讲故事,提到历史,他们喜欢说:"从前有个国王……",至于该国王的真实姓名、籍贯、生卒年月、在位时间等基本材料,几乎全无。
幸存的极少的史书,几乎每一页都掺杂着大量的空想和传说,使人无法判断究竟是历史还是神话故事。
被认为正宗的史书有两部,一部叫《诸王世系》,一部叫《大史》,但这两部书又都不可靠。
《诸王世系》被认为是一个叫卡兰纳的人写的,该书记载了历史上的社会状况以及各类人物的活动,但其内容想象的成分太多。
整部书是以诗歌的形式写成的,弥漫着诗意和感情的气氛。
作者不满意以日常用语来平铺直叙事实,而是在写事件和人物时,不断插入神话故事,对人物加以美化。
于是,历史成了理想化的产物,人物成了神。
这大大减低了该书的价值。
《大史》被认为是南亚最翔实、最可信的历史著作。
成书于锡兰(今斯里兰卡),作者是摩诃男马。
该书主要记载岛国的历史。
但在对君主的描写中充满了神话、传奇的故事,同样弥漫着神秘的气氛。
在读这部史书时,必须用心地鉴别神话故事与历史事实。
印度的历史记载没有统一的纪年,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纪年。
印度使用纪年多达20种以上。
搞不清楚每个纪年的准确年代,以及各纪年的前后联系。
中国古代以帝王的年号纪年,历史纪年也不统一,但中国各朝代都十分注重历史记载,设有坊门的史官,记录下皇帝的一举一动,因此每个朝代的历史都能搞清楚。
印度则不然,只重宗教,不重历史,宫廷有为皇帝举行祭祀的专家,却没有史官。
所以,印度的历史可以说是一本糊涂帐。
印度历史上的一些事件和人物,是靠外国人的记录才大体了解的。
例如,印度历史上有个叫戒日王的人,曾建立过一个强盛的帝国,但印度典籍几乎没有关于他的可靠记录。
在他治世的时候,中国一位叫玄奘的高僧来到这里,并在他的著作里提到过戒日王。
因为玄奘离开中国,到达印度及归国的时间都有清清楚楚的记录,所以戒日王在世的大体年代就可以确定了。
再如,印度的传说以及佛经等材料,都曾提到印度一位伟大的君主叫阿育王,是旃陀罗·笈多的孙子,曾创建了一个伟大的帝国。
但具体年代不详。
马其顿人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31—323年进攻过印度西北部地区,遇到孔雀王朝的旃陀罗·笈多的激烈抵抗。
此事清楚地记录在古希腊历史学家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中,于是旃陀罗·笈多以及他的孙子阿育王的大体年代也可以确定下来了。
游牧民族征服史
印度历史是一部"不断为异民族征服的历史",印度的文化史可以说是一部不断地接受异质文化挑战、不断与异质文化交流的历史。
一次次异族的入侵带来了印度种族的混血以及文化上的对立、冲突、交流和融合,对印度文化也带来一些新的因素。
这是印度社会文化具有无比多样的一个重要原因。
入侵印度的有较大影响的游牧民族可举出雅利安人、塞种人、鲜卑人、贵霜人、土耳其人、匈奴人、蒙古人等。
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有一支操"印欧语"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从开伯尔山口进入印度次大陆。
这大概是印度有文字可查的最早的外来民族的征服。
他们首先占领了印度"五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旁遮普地区),同当地的土著民族(据认为是达罗毗荼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结果,雅利安人征服了后者,并逐渐向东扩张,侵入到富饶的恒河平原地区。
雅利安人在征服次大陆的过程中,逐渐放弃游牧方式,从事农业定居生活。
他们把被征服的土著人当作奴隶,让他们从事低贱职业。
这次征服可以说是一次时间最早、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的征服。
它对印度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的起源,均与这次征服有关。
塞种人原是住在伊梨河流域的游牧民族。
约在公元前160年前后,塞种人受大月氏人的驱赶,向南迁徙,通过开伯尔山口进入南亚,消灭了几个希腊人王朝,建立了统治。
塞种人的王朝除了北印度大部以外,向西南到达今马哈拉施特拉邦西部地区。
塞种人统治了100多年,大约在纪元初衰落,印度现在沿用的传统历法(塞历),就是起源于此时。
贵霜人也曾在印度(主要是北印度)建立过统治。
贵霜人原是一个居住在蒙古高原西部的游牧民族,我国古籍称为"大月氏"。
公元前176年前后被乌孙人击败,向南迁移到今阿富汗境内,征服大夏国后进而向南、向东挺进,建立了个囊括整个北印度的贵霜帝国。
同西方在经济和文化上有密切交往,是一个重要的时代。
这个时代佛教文化出现繁荣。
贵霜帝国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印度文化与西方文化发生了密切的接触和相互影响。
10世纪初, *** 开始进入南亚次大陆。
1206年,土耳其人在北印度建立统治,史称"德里苏丹王朝"。
这个王朝经历了五个时代约320年,是印度历史上统治时间最久的异民族建立的王朝。
公元14世纪下半叶,一支与成吉思汗有血缘关系的蒙古人势力渐大,首领叫帖木儿。
这一支蒙古人虽已放弃了游牧生活,定居在今塔什干一带,但仍保留着许多游牧民族的特征。
后在中亚细亚的萨马尔罕建立了统治。
他们信奉 *** 教,凡决定做一件事,喜欢先念一段带激励性的话:"啊!先知,请将战争之祸加诸于这些异教徙及不信仰的人们,并严厉惩罚他们。
"当时的印度多数是异教徙,基于这种信念,帖木儿王于1398年渡过印度河,长驱直入,攻占了德里,杀害了10万之众的俘虏,摧毁了当时阿富汗入建立的王朝,将全部财富掠夺一空,并驱使众多的妇女与奴隶将这些财物搬运到萨马尔罕。
还将大批工匠掠夺到萨马尔罕,帮助帖木尔王建造宫殿。
在他们的足迹所及的地方,留下了杀戳、饥馑和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