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李忱等的《瀑布联句》,回答问题。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前后呼应表现了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留”、“归”等字可以体会到结尾两句表达的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的豪情壮志。表面上写瀑布的冲决一切,气势磅薄,其实是写人。 “不辞劳”、“岂能”、“终归”等词语将“千岩万壑”、“溪涧”人格化了。还要从意境(画面)的角度回答。
此幅草书作品写的是唐代香严闲禅师黄檗与唐宣宗李忱的瀑布联句。自右向左读: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黄檗,即严闲禅师,出上两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瀑布联句原文: 千巖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身高。——黄檗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 瀑布联句注释 1出身:此指出处。瀑布由山巖高处泻落,出身自然极高。2作波涛:谓掀起波涛。此处当有一个渐进过程:瀑布注成溪流,溪流汇成江河,江河入海,掀起波涛。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联句,起于汉武帝时与群臣在柏梁台上联韵,后衍为一种诗的形式。即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文心雕龙《明诗》:“联句共韵,则《柏梁》余制。”稍不经意,会流为文字游戏。这首咏瀑布绝句,是庐山僧侣香严闲禅师与唐宜宗李忱合作完成的①。
瀑布联句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瀑布联句》作者李忱,全诗是: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后两意思是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此诗前两句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刻画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同时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
李忱还想往下听,见禅师没有往下的意思,不解。 禅师笑了笑:“老衲无才,请续接如何?” 李忱略想片刻:“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话一出口,老禅师拍手称快,相信了自己的判断。【原诗】:《 瀑布联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赞千丈岩瀑布:玉虬垂处雪花翻,四季雷声六月寒,凭槛未穷千里势,请从岩下举头看。
瀑布联句 【作者】唐·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瀑布联句·香严闲禅师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简介】香严闲禅师,当时庐山上的一位高僧。李忱(公元810─859),即唐宣宗。在位时(公元846─859),重视科第,也经常与学士们作诗唱和。《全唐诗》存其诗六首。
李忱的瀑布联句如下: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黄檗。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背景:唐宣宗曾经遁迹山林为僧。有一次与香严闲禅师同行。禅师说他吟诵瀑布得到一联诗,但后面的接不上了。宣宗愿意续成。
托物言情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是以物写人,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
原诗:瀑布联句 作者:香严闲禅师、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是一首经典的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富有激情,读来使人激奋,倍受鼓舞.此诗寓含的哲理是:一个人不能安于现状,永远蜗居于丘壑之间,要有冲天而上的雄心壮志。
唐宣宗李忱(810年 ——859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除去武则天以外),初名怡,前身是光王,在位13年。
以下是符合要求的诗句和古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溪涧岂能留得住。
关于对联的诗句有哪些?
《太虚幻境对联》清代:曹雪芹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白话文释义:把假当作真的时候真也就假了,无变为有的地方有也就无了。2,《瀑布联句》唐代: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2.香炉——炉山西北部一座高峰的名字。3. 紫烟——山上水气在阳光照射下形成的紫色烟雾。4. 前川——山前面的河水。5. 银河——天河。6.九天——天空最高处。这首七绝,描写庐山瀑布的壮观。
——李忱——唐代·李忱《瀑布联句》 瀑布联句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黄檗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 瀑布托物言志礼崇宗祀,志表严禋。笙镛合奏,文物维新。敬遵茂典,敢择良辰。絜诚斯著,奠谒方申。——唐代·佚名《武后明堂乐章。
这些皇帝当中,队太宗李世民和玄宗李隆的作品最多,在《全唐诗》中分别占了一卷的篇幅。
这首诗描绘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富有激情,读来使人激奋,倍受鼓舞。 并以此来比喻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个人绝不可满足于现状,而是应该志存高远,充满信心,不畏艰难险阻,不懈地追求,努力实现人生的目标与价值。
瀑布联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
作者所描绘的瀑布的主要特点:描写其高峻险远,瀑布从千岩万壑中飞奔而来. 2.诗的三四句意蕴深刻,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千岩万壑中飞奔下来的瀑布。
——李忱《瀑布联句》 拔地万里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王安石《咏千丈岩瀑布》 飞泉三叠绝倚旁,坐观一洗尘氛怀。——蒋士铨《开先瀑布》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古人赞美大海的名言如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茫茫东海波连天,天边大月光团圆。——出自黄遵宪《八月十五日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李白《望庐山五老峰》寒入山谷吼千雷,派出银河轰万古。——白玉蟾《三叠泉》瀑布风前千尺影,疑泻银河一派。
李忱《瀑布联句》原文及翻译赏析
瀑布联句原文: 千巖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身高。——黄檗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
瀑布联句注释 1出身:此指出处。瀑布由山巖高处泻落,出身自然极高。2作波涛:谓掀起波涛。此处当有一个渐进过程:瀑布注成溪流,溪流汇成江河,江河入海,掀起波涛。
瀑布联句创作背景 唐宣宗曾经遁迹山林为僧。有一次与香严闲禅师同行。禅师说他吟诵瀑布得到一联诗,但后面的接不上了。宣宗愿意续成。于是禅师说出前两句,宣宗续出后两句,合成了一首气势磅礴、富于 *** 的千古名诗。
瀑布联句赏析 此诗的作者是一位皇帝和一位僧侣。据《庚溪诗话》,「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一日游方,遇黄檗禅师(按:据《佛祖统纪》应为香严闲禅师。因宣宗上庐山时黄檗在海昌,不可能联句)同行,因观瀑布。黄檗曰:『我咏此得一联,而下韵不接。』宣宗曰:『当为续成之。』(以下联句从略)其后宣宗竟践位,志先见于此诗矣。」可见,禅师作前两句,有暗射宣宗当时处境用意;宣宗续后两句,则寄寓不甘落寞、思有作为的情怀。这样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富有 *** ,读来使人激奋,受到鼓舞,故也竟能为农民革命领袖冯云山所喜爱。艺术形象往往大于作者思想,这也是一个显例。
此诗的首句是瀑布的溯源。在深山之中,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涓涓细流,腾石注涧,逐渐汇集为巨大山泉,在经历「千巖万壑」的艰险后,它终于到达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壮观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可与《孟子》中一段名言共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艰难能锤炼伟大的人格。此句似乎隐含这样的哲理。
近看巨大的瀑布,砯崖转石,跳珠倒溅,令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惟有从远处望去,「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才知道它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出处高」则取势远,暗逗后文「终归大海」之意。
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刻画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同时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第三句忽然说到「溪涧」,照应第一句的「千巖万壑」,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当山泉在巖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白云泉》)。然而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惟其如此,它才能化为崖前瀑布,而且最终要东归大海。由于第三句的回旋,末句更有冲决的力量。「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从「留」、「归」等字可以体味结尾两句仍是人格化的,使人联想到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豪情壮怀。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
诗词作品: 瀑布联句 诗词作者:【 唐代 】 李忱 诗词归类: 【瀑布】、【托物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