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是谁写的
《三国志》是陈寿写的。《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华佗传是陈寿写的,出自《三国志.魏书.方技》,详细的记述了华佗用神奇医术治病救人。
本文将要提到的陈寿就师承著名大儒谯周,并在这个时候出版发行了他的古史著作《古国志》、《益部耆旧传》等。
对陈寿《三国志》的评价是:它是一部具有极高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历史巨著,为后世研究三国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陈寿的编纂方针和人物评价也体现了其深厚的史学功底和客观公正的态度。
《三国志》作者是陈寿。若说《三国演义》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三国志》就是它的根了。《三国志》的产生完全是由陈寿私撰,没有受到官方的任何委派,其中风险可想而知。虽后期得到了官方认可,但也却差一点泯灭于浩瀚历史之中。
陈寿《三国志》可信度高吗?
无论当时还是后世,陈寿的《三国志》可信度还是最高的。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他是一个人写的 整合了其他人写的史书资料 在陈寿写《三国志》以前,魏、吴两国已经有本朝人写的史书,如王沈《魏书》48卷,韦昭《吴书》55卷。
《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作品简介:《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不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巴西郡安汉县人。出生于233年,已于297年去世。陈寿是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三国志》是代表作,是一部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评价陈寿写的三国志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瑰宝,它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还为后世提供了深入了解三国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珍贵资料。从史学价值来看,《三国志》以其详实的记载和客观的分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三国志距三国10年。《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的创作年代是280年-290年(西晋时期)。
《三国志》作者为西晋初年的陈寿。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共65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间的历史。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
中国的二十四史中,只有《三国志》是最真实,最能体现三国时期历史风云的一部正史,这本史书的可信度甚至比《史记》都要高,究其原因。
陈寿撰写《三国志》时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如何处理三国鼎立的客观事实、如何撰写和表述刘备建立的汉政权历史、以及如何在晋朝统治者的政治压力下保持史书的客观性。1. 陈寿面临的第一大困难是如何确定三国中的正统地位。陈寿身为晋朝的官,理应维护晋朝的政权传承线,即以曹魏为正统。
如何评价陈寿的三国志
陈寿的《三国志》是一部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杰作。首先,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三国志》为我们提供了三国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珍贵资料。陈寿在撰写时力求真实,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大都经过严格考证,这为后世的历史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材料。
陈寿的父亲是有人认为是陈到,但陈寿在《三国志》中不提及其父,因为未有其父的资料。简介: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
他死后,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的艰辛,终于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主要作品:陈寿的主要著作为《三国志》六十五卷。
写《三国志》的人是陈寿,他真的算是一个良史吗?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态度是拼命夸赞诸葛亮的政治能力,但大多是虚词,而在军事能力上进行了贬低。最重要的一点是,诸葛亮的一些胜利完全没有详细记载,比如南征的过程仅仅是一笔带过。另外对诸葛亮的政治也是暗藏贬低,比如陈寿强调蜀汉不置史官,将这个责任推到诸葛亮的头上。
陈寿《三国志》,推荐裴松之注版本较好。以下是对该版本的 1. 裴松之注版本的优势:裴注三国志是陈寿三国志的一个重要注本,由裴松之所作。这个版本文笔流畅,注释详尽,不仅对原文的史实进行了补充,还对其中的矛盾之处进行了辨析。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西晋·陈寿·三国志)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元史·食货志》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陈寿与曹操可没有什么仇怨问题,虽然说历史上很多研究三国历史的方家对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多有诟病,但毕竟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
蜀汉黄皓专权,陈寿不依附于黄皓,所以屡遭罢黜,陈寿也将黄皓的事情怪到诸葛瞻身上,说诸葛瞻不能阻止黄皓。后来,陈寿的父亲去世,陈寿在为其守丧的期间生病,就让婢女伺候吃药,被客人给看见了,很多人都认为陈寿是不孝的。
《三国志》的作者是谁?
《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的艰辛,终于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主要影响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然而,《三国志》也有其不足之处,不可不注意。在叙事时,除了在某些人的纪和传中有矛盾之处外,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批评。另外,全书只有纪和传,而无志和表,这是一大欠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陈寿
《三国志》的作者是西晋史学家陈寿。
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汉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陈寿前半生是在蜀汉度过,入仕后,受宦官黄皓排挤而不得志。蜀汉灭亡后,陈寿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注者介绍: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裴松之士族出身,祖父裴昧官居光禄大夫,父裴圭曾任正员外郎。裴松之从小喜爱读书,8岁时已熟知《论语》《诗经》诸书。后博览典籍,学识日进。
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裴松之任殿中将军,时年20岁。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其舅父豫州刺史庾楷联合兖青二州刺史王恭等攻打建康。
兵败,庾楷投奔夏口的桓玄。庾楷推荐裴松之担任新野太守。裴松之考虑风险过大,迟迟不肯动身。不久,军阀火拼,庾楷死于桓玄之手。裴松之免去了一场杀身之祸。
义熙初,裴松之先后担任员外散骑侍郎,吴兴故鄣县县令等职,后升调回朝廷,改任尚书祠部郎。
义熙十二年(416),太尉刘裕率军北伐。裴松之时任司州主簿随军北行。刘裕十分赏识裴松之,赞他有“庙廊之才”,将他转任治中从事史。晋军占洛阳后,刘裕委任之为封国世子洗马。裴松之成为刘裕集团中的重要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