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古诗(竹枝词古诗原文及翻译)

一周恋情 古诗鉴赏 1

竹枝词 刘禹锡古诗原文?

《竹枝词》 刘禹锡 唐代 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赏析 这首诗摹拟民间情歌的手法,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兴。

上元竹枝词注音: guì huā xiāng xiàn guǒ hú táo , jiāng mǐ rú zhū jǐng shuǐ táo 。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竹枝词 唐代: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踏歌声 一作: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巴渝(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的民歌。歌词杂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优美的民间文学形式,曾引起一些诗人爱好并仿制。刘禹锡仿作的《竹枝词》现存十一首。2.晴: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竹枝词诗画欣赏 【诗文解释】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词语解释】晴:与情字谐音,双关妙用。

解析:一场太阳雨过后,春光融融的江边,青翠欲滴的杨柳枝儿随风摇曳,不时地,轻轻抚过平静的江面。江面水位初涨,平静得像一面镜子。

三年级竹枝词古诗?

三年级课本上有一首很有趣的竹枝词古诗。这首诗描写了春天里绿竹林中的景象。诗中描述了鸟儿们在竹枝间欢快地歌唱,小鱼儿在竹枝下快乐地游动的情景。

月子弯弯照几州,几家驩乐几家愁。愁杀人来关月事,得休休处且休休。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田园采藕有关古诗,例如:“水上摘莲青的的,泥中采藕白纤纤。” 出自:竹枝词二首 其二 丁鹤年 〔元代〕 水上摘莲青的的,泥中采藕白纤纤。

刘禹锡 〔唐代〕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唱歌 一作:踏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却有晴 一作:还有晴)译文 岸上杨柳青,江中风浪平,忽然江上舟中传来男子的唱歌声。就像东方出太阳,西边落雨。你说它不是晴天吧,它又是晴天。注释 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用词虽然含蓄,但明显地是首情歌。后代许多人写竹枝词,也都以情辞为主旨。例如元代的杨维桢写《西湖竹枝词》,唱的便是:“湖口楼船湖曰阴,湖中断桥湖水深。楼船无舵是郎意,断桥无柱是侬心。

竹枝词古诗原文及翻译

竹枝词古诗原文及翻译如下: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翻译: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一片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翻译: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没有晴天却还有晴的地方。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以吟咏风土为其主要特色,对社会文化史和历史人文地理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

《杂曲歌辞·竹枝》唐代·顾况: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唐)刘禹锡: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湖州竹枝词》元代·张雨:临湖门外是侬家,郎若闲时来吃茶。

《竹枝词》的作者是明朝诗人何景明。原文 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翻译 巫山十二峰头,草色已经枯黄,显的十分冷寞。已是深秋在舟过瞿塘峡的时候江面上笼罩着冷雾,天上的寒月透过冷雾映照在湍急的水面上。

临平人沈谦《塘栖竹枝词》云:水南水北起霜风,蜜橘村村似火红。我读此诗,真想开部电瓶车到明朝去,看看塘栖乡下的橘林,顺便采几个吃吃。

《竹枝词》(何景明)全文翻译鉴赏

《竹枝词》的作者是明朝诗人何景明。

原文

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

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

翻译

巫山十二峰头,草色已经枯黄,显的十分冷寞。已是深秋在舟过瞿塘峡的时候江面上笼罩着冷雾,天上的寒月透过冷雾映照在湍急的水面上。

每当在船上过长满枫林的江上的时候,纵使听不见猿鸣之声已有凄然肠断之感。

鉴赏

竹枝词本为民歌体,大抵唐人所写多为儿女柔情,或离人旅思;后世所作,除上述主题外,多歌咏风俗人情。

前二句“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写景,景中寓有凄清的旅荐情。“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在四川巫山县东巫峡两岸。这里自巫山以上,群峰连绵,其尤著者有十二。元代刘壎《隐居通议》曾据“蜀江图”列举其名为独秀、笔峰、集仙、起云、登龙、望霞、聚鹤、栖凤、翠屏、盘龙、松峦、仙人。瞿塘,即瞿塘为三峡之首。这二句是说:巫山十二峰头草色已经枯黄,显得十分冷寞。时序已是深秋在舟过瞿塘峡的时候江面上笼罩着冷雾。天上的寒月透过冷雾映照在湍急的水面上印在旅人的心境上构成一派清冷幽森的意象。这眼前所见之景,使人倍觉凄凉。

后二句“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紧承前文写情写旅人此时特有的感受。“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青枫江,”指两岸长有枫树的长江,阮籍诗云,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咏怀》其十一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也有“青枫浦上不胜愁”之句。“孤舟客”作者自谓。三峡两岸多有猿啼之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水经注》。盖谓猿声凄异,每当林寒涧肃之际,多于空谷传响哀转动人,经久不绝故也。作者此时孤舟经过这里眼见巫峰萧索,秋草荒芜,寒月当头,冷烟四幂,纵使听不到猿鸣之声,已有凄然肠断之感。现在再加上这凄厉的猿声,在心情上自然更加难以接受了。

而诗人却敢大胆翻案,说不听到猿声也令人肠断,已是奇笔而这奇笔又得到前三句的映衬,虽奇而不怪,自然合理,更是难得。

注释

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瞿塘:即瞿塘峡,险峻为三峡之首。孤舟客:作者自指。

内容中心

此诗前三句虽有铺垫之功,但令人叫绝的是末一句,翻出前人所不到,跳出前人之窠臼。这首竹枝词为作者舟过瞿塘峡抒写旅思之作。借瞿塘峡深秋凄冷的景象,表达了此时特有的感情。

创作背景

此诗出自《大复集》是明代何景明撰写的文集。三十七卷,(明)何景明撰,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袁璨刻本,收藏于中共北京市委图书馆。

作者简介

何景明(1483年8月6日—1521年8月5日),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自幼聪慧,八岁能文,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十九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并任内阁。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

何景明是明代“文坛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性耿直,淡名利,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不满,敢于直谏,曾倡导明代文学改革运动,著有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另有《大复集》38卷。墓地在今信阳师范学院大复山。

标签: 竹枝词 杨柳 冷雾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