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元丰二年 (1079年),苏轼移任湖州 (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捕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
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我要苏轼的资料
苏轼生平年表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 苏轼降生 1054 娶王弗 1057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 举家前往京都 1061 仁凤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 任职史馆 1065 妻丧 1066 父丧。
生平 家世 祖父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父苏洵,母程氏。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苏轼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其父亲将他命名“轼”,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生平事迹如下: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
苏轼的介绍
苏轼的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生平。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早年经历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 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人物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嘉祐元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进京应试。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
苏轼简介
这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化巨人,这是一个活得精彩的真心英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近一千年的时空当中,感染、感动着他身边周围、生前身后无数的人。
公元1037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此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呱呱坠地的新生命,在未来将会以荡气回肠、精彩绝伦的人生,影响着世间的人们。而他的一生,真的就像一部美妙的大片一样,自始至终震撼和撞击着每一个走进他的看客。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是《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自觉深受其父影响。母亲程氏是当地的大家闺秀,苏洵游学在外,程氏在家中主持家务,教育子女。她对苏轼兄弟要求很严格,亲自教他们读经史等书籍。不仅教其识字,更特别注重对孩子的德育教育。据《宋史》记载,一次,苏母教苏轼兄弟读《后汉书》时,读到了《范滂传》,苏母为范滂母子不畏暴,为了正义而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感动,不禁放下书来,喟然叹息。年幼的苏轼也深深被感动,他问母亲:“如果我长大后,跟范滂一样,不惜舍身就义,母亲会允许吗?”苏母肃然答道:“如果你能学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到像范滂的母亲一样吗?”假若没苏洵的发奋读书,没程氏的言传身教,也许就不可能苏轼幼年承受的良好家教,不可能年未及弱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不可能其刚直不阿的人品,更不可能日后的文学大家、士林领袖。
苏轼曾经创造了北宋科举考试历史上的“最高分”,拥“全民偶像”的殊荣。
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1057年,即嘉佑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后与士林领袖欧阳修、范镇等结为忘年之交。欧阳修曾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欧阳修这句话中提炼出来的。苏轼就此步入当时中国最顶尖学者行列。
苏轼人才了得,其弟苏辙亦不遑多让,苏轼曾评价他弟弟说天下饱学之士才智能与其相匹敌的为其弟而已。他门下的“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苏门六君子”(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 )誉满天下。朋友中欧阳修、范镇、赵忭、司马光、王安石都是政坛及文坛的双料领袖,道潜、佛印、参廖均为名重一时的得道高僧。三任妻子王弗、王闰之、王朝云虽然秉性各异,但都不失为贤内助,伉俪情深,早为世人传诵。苏轼之幸,世人瞻望。
再来看看苏轼的头衔吧。苏轼,北宋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天下第行书”《寒食帖》即为苏轼所写,第一为王羲之《兰亭集序》,第二为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画学文同,善画枯木、怪石、墨竹,论画主张神似,“湖州竹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哲学方面,是当时“关学”、“洛学”、“蜀学”中“蜀学”的代表人物;史学方面,也颇见地。著《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当中写了2700多首诗,三百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总计将近一万首篇”(语出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苏轼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坛领袖,也是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曾经青云直上,指点江山,也曾经几起几落,生死未卜。四十五岁,被贬黄州,五十九岁,被贬惠州,六十二岁,被贬儋州。他的经历中,似乎多了几分坎坷与折磨,但是也许恰恰是这样的苦难经历,造就了他独特而鲜明的魅力。当我们回望他六十六年(虚岁,实为六十四年的人生,就会发现,青年的意气风发,中年的愈挫愈勇,老年的达观淡泊,竟然如此完美地结合在苏轼的身上,连绵千年,依然余音绕梁。
苏轼是当时公认的“大宋第一才子”,仁宗皇帝曾遗言“苏轼、苏辙两兄弟,是我为子孙准备的两位太平宰相”。但他的仕途并不平坦,几起几落,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太守、徐州太守、湖州太守、黄州团练副使、翰林学士、吏部尚书、杭州知州、颍州知州、扬州知州、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等等职务。“乌台诗案”险些丢了性命,晚年更是被发配到惠州(今属广东、儋州(今属海南。不过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个颇有作为的政治家。他锐意改革,但从不莽撞突进,所行政策从来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每一任期都颇政绩。在凤翔任通判,为安置流民,他不惧太守反对和朝中官员恶意中伤,私放官粮、租赁土地、修建新村;在黄州任团练副使,为救治弃婴,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孤儿院;在杭州任知州,瘟疫横行,为了抵制奸商恶医哄抬药价、见死不救,他又修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公立医院,而后更西湖苏堤造福后世;在儋州任琼州别驾,当地百姓目不识丁,病不求医反诉诸神灵,他效法孔孟,传道授业,此后才海南的第一位进士符确。
苏轼为人刚直,从不趋炎附会。他与王安石、司马光是挚友,但见其执政方略或太过冒进误国误民、或太过保守不合时宜,他勇于直言,数遭贬谪亦不以为意。苏轼谈过他的为官之道“做小官时,想大事;做大官时,想小事。做大官时不忘小民,做小官时亦不忘社稷。”
提起苏轼人生中的变故,“乌台诗案”是不得不提的。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详见余秋雨《山居笔记》中《苏东坡突围》篇)自此,苏东坡进入了他创作生涯的最高峰。余秋雨先生这样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的光线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 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但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达者。五十九岁被贬惠州,僧友道潜曾修书劝他保重身体以免客死他乡,但苏轼回信说他在惠州很好,又说京城每年也会死很多人,他在惠州就像是游方的高僧一般自在逍遥。苏轼晚年曾做过一首自嘲诗“身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问汝平身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人这般评价“一生的心境,一生的成败,都在这里了,这样的传奇,几人能够?”这就是我们熟悉和喜爱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大江东去”、“日啖荔枝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苏东坡。
苏轼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他既写诗、填词、作文章,也挥汗弯腰种过田,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他是一个真诚、纯粹得让人心碎的人,一个得到了最大多数人发自内心的喜爱的人。
后记:此文仅是抛砖引玉,苏轼的一生远不是一篇文章所能详尽的,如兴趣了解更多,可以去看看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百家讲坛康震教授讲述的《唐宋八大家之苏东坡》,或者陆毅主演的电视剧《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