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文学背景?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苏轼进士及第。
苏轼,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的身世背景: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的《浣溪沙》是在1082年春天,当他游览蕲水清泉寺时所创作。2. 那时,苏轼因“乌台诗案”受到贬谪,担任黄州的团练副使。3. 黄州,现今的湖北黄冈,是苏轼当时被贬赴任的地方。4. 蕲水清泉寺位于蕲锋消水,这个小县城距离黄州不远。
苏轼曾自谓“政虽无术,心则在民”,也许,并非“无术”,而是政治生活本身残酷。
《定风波》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也是他被贬黄州之际的人生感悟和自我疏解的心声。此词的写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生活陷入困境。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一直以才情横溢、耿直敢言而著称,这种性格在官场上往往容易得罪人。
苏轼的背景
苏轼的介绍: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出生于眉州眉山,其父亲是北宋文人苏洵。苏轼在二十二岁时参加科举考试就名列第二,步入仕途后逐步受到重用。苏轼的仕途并不顺利,经历了“三起三落”后,最后被贬到儋州。宋徽宗继位后,苏轼被调任数次。
写作背景 这组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苏轼时任徐州太守。当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当年初夏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原文 其一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有关苏轼生平背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父为苏洵,弟为苏辙,父子三人并称“三苏”。
苏轼在公元1082年贬居黄州时所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位作家在“乌台诗案”中四十七岁,被贬黄州已经有两年多了。
苏东坡传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林语堂就着手开始创作《苏东坡传》。其实,林语堂有这个想法已经很久了。
背景:此词为苏轼被贬于惠州时所作,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隐隐透出。词写暮春景色与伤春之情,却不同于一般的伤春词,惜婉之中有豪语,以超脱的态度淡化悲愁之情,跳出了仅仅伤春的境界。首句看似伤尽春花凋落,实则由衰亡中点出新生:花虽将尽,果却待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仲和,号东坡居士(谥号为文忠),四川眉山人。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写作背景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的背景
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为杭州通判。
苏词以诗为词创作实践的产生,一方面是宋代特有的文化背景与士大夫心理状态的映射,另一方面则是苏轼本人的人生志趣、生命历验的反映。 (一)诗文革新的余绪 苏词以诗为词的创作实践的产生,是以北宋中叶开始的儒学复古思潮为其文化背景的,即所谓诗文革新运动。
创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全诗: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苏轼写《东坡》时的写作背景?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城东。它并不是什么风景胜地,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宋神宗元丰初年,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弃置闲散,生活很困窘。
简单 作者被贬,在中秋节时,独自喝酒,看到了月亮,想起了远方的弟弟苏辙,心生感慨而作,复杂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苏轼的背景
苏轼的介绍: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出生于眉州眉山,其父亲是北宋文人苏洵。苏轼在二十二岁时参加科举考试就名列第二,步入仕途后逐步受到重用。苏轼的仕途并不顺利,经历了“三起三落”后,最后被贬到儋州。宋徽宗继位后,苏轼被调任数次。公元1100年,北宋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在北归途中,逝世于常州。
苏轼的“三起三落”
苏轼的一生可以概括为“三起三落”。苏轼二十二岁参加科举考试后便名震京师,步入仕途后逐步受到重用;苏轼反对变法,因“乌台诗案”被贬去黄州。
新法废除后,司马光成为宰相,苏东坡东山再起,升为正三品官员;苏轼与司马光政见不合,请辞外放;苏东坡再回朝廷,职位频繁调动;到宋哲宗亲政时,苏东坡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儋州。
苏轼的身世背景:
1、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2、嘉祐二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
3、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