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船长日记内容简介
"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的船长以其生动的日记形式,详实地记录了这次里程碑式的环球考察,特别是对航行和科考过程的细节描述得细致入微,堪称一份珍贵的科研资料。这份日记不仅提供了实地考察的完整记录,还对我国大洋科学考察和普及海洋科学知识具有深远意义,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学习材料。
“大洋一号”5600吨级海洋科学考察船,1995年购自俄罗斯,2001年经过长达一年的现代化改造,现在大洋科学活动,每能常到它的身影。
“大洋一号”具备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物理海洋、海洋水声等多学科的研究工作条件,可以承担海底地形、重力和磁力、地质和构造、综合海洋环境、海洋工程以及深海技术装备等方面的调查和试验工作。
其三大法宝为:“海龙”号、测深侧扫声呐、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 大洋一号是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也是我国远洋科学调查的主力船舶。
大洋1号远洋航行的重要意义
“大洋一号”船为我国远洋科学考察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风雨洗礼中,这艘远航船历时多年仍保持着强劲动力,其良好状态与船舶保障方北海分局各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悉心保养和合理运作是分不开的。“大洋一号”船是我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考船,今年已经有27年的船龄。
大洋手机值得拥有 假的 高仿的 不是组装的 骗子 组装机不好的 你动动脑子,你觉得可能么?
大洋一号是目前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也是我国远洋科学调查的主力船舶。“大洋一号”原名“地质学家彼得·安德罗波夫号”,曾是前苏联的一艘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考察船,1984年在前苏联基辅造船厂建成。
2000年6月,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组织了“大洋一号”船增改装工程的评审会议,对701所的《技术要求书》、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动力定位系统方案》和708所的《船尾部起吊设备增改装技术方案》进行了审议。专家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评审和讨论,为后续船改工作提出了建议。
"大洋一号"曾是前苏联的一艘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考察船,原名"地质学家彼得安德罗波夫号″。于1984年在前苏联的基辅船厂建成下水。
"大洋一号"曾是前苏联的一艘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考察船,原名"地质学家彼得安德罗波夫号″。于1984年在前苏联的基辅船厂建成下水。1994年,因中国大洋矿产资源调查的需要,中国大洋协会从俄罗斯远东海洋地质调查局购买并经初步改装后,命名为"大洋一号″。
大洋一号简介
大洋一号,一艘5600吨级的远洋科学考察船,自1995年以来,承担了多项重要任务。它参与了我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七个远洋调查航次,以及多项大陆架勘查任务,这些航次旨在深入探索和研究海洋资源。这艘船最初名为“地质学家彼得·安德罗波夫号”,起源于前苏联,由1984年在基辅造船厂建造完成。
大洋一号是一艘多功能的海洋科研船,它配备了先进的设施,能够支持多种学科的研究工作。
“大洋一号”,是一艘5600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从1995年至今,“大洋一号”先后执行了我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7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调查任务。 十多年来,“大洋一号”还开展了积极的对外学术交流活动,许多国家科学家曾在船上工作,在一些港口停靠时还举行过公众日活动。
预计历时380天,计划于2013年5月2日返回青岛,航次主要任务是在印度洋、大西洋开展多金属硫化物、生物资源和环境调查,同时兼顾相关科学问题的调查研究,计划停靠塞浦路斯、尼日利亚、巴西、南非和毛里求斯补给。
大洋一号的历史沿革
“大洋一号”具备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物理海洋、海洋水声等多学科的研究工作条件,可以承担海底地形、重力和磁力、地质和构造、综合海洋环境、海洋工程以及深海技术装备等方面的调查和试验工作。“大洋一号”还开展了积极的对外学术交流活动,许多国家科学家曾在船上工作,在一些港口停靠时还举行过公众日活动。
长度 104.5米 宽度 16.0米 吃水 5.60米 排水量 5600吨 全速 16节 巡航速度 12节 续航力 定员 75人 (船员25人, 调查人员50人)
2000年6月9-14日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组织召开了“大洋一号”船增改装工程前期论证研究项目评审会和第二次船改专家组会议。参加评审会的有来自11个单位的17名专家和代表。会议分别对701所编写的《“大洋一号”海洋科学调查船增改装技术要求书》、哈尔滨工程大学完成的《“大洋一号”船增改装动力定位系统技术方案及可行性研究报告》和708所提出的《“大洋一号”船尾部起吊设备增改装技术方案论证》进行了评审和评议;“大洋一号”船增改装技术专家组第二次会议,在《评审会》的基础上,对下一步船改工作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建议。为更好地完成我国大洋资源调查任务,“大洋一号”于2002年12月完成了近1年的现代化改装。新增的动力定位系统、网络系统以及先进的深海调查设备和系统化的实验室布局,使其调查能力大为增强,已进入国际先进科学考察船行列。“大洋一号”环球远航,正逢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600年前,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600年后的今天,‘大洋一号’首次环球考察任务,将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法律框架下,探索海洋奥秘,开发海洋资源,以实际行动为人类和平利用海洋做出中国人民的贡献.中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预期将取得四大成果:一是获取三大洋目标区海底热液口附近的硫化物、岩石、沉积物以及生物和其他实物样品;二是初步考察某些海底区域内的热液硫化物的资源分布状况;三是推动大洋科学研究的发展:通过地质、化学、生物等多学科交叉手段,获取热液喷口的矿物成分、流体化学性质及生物组成等相关一手资料,从而更好地认识热液形成的地质过程及热液喷口矿物、化学及生物相互之间的作用机制等,特别是通过对深海热液喷口附近极端环境生物的调查研究,有望寻找到新的生物基因资源。2005年4月2日“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从青岛起航,开始执行我国首次横跨三大洋的科学考察任务。预计2006年1月返回青岛。2006年1月22日上午,在海上漂泊了近300天的“大洋一号”环球考察船在胜利完成我国首次环球科考任务后返回青岛港。上午10时,国家海洋局将在青岛港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 此次科考制定的3个目标全面完成,表明中国的海洋科学考察冲出中国海,走向全世界,中国的远洋调查能力和水平正向西方海洋大国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