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出自哪里?
出自宋代陈与义的《登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译文]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宋·陈于义《登岳阳楼其一》白话释义: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译文】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 我登临的地方,让吴国和蜀国在这里分开。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行程万里 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
诗圣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诗篇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
登岳阳楼陈与义其一翻译赏析
登岳阳楼陈与义其一翻译赏析 ,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陈与义的作品,《登岳阳楼》有两首,这是其中一首,表达了诗人辗转江湘,颠肺流离之苦。 原文: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翻译: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湖山黄昏下徘徊。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登岳阳楼》翻译 当我登上岳阳楼,眼前便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与长江交汇的景象。傍晚的微风拂过,乾坤万里的景象仿佛都融入了这胸襟之中。破浪扬帆的船只在远处航行,仿佛航向天边。天空中北风呼啸,云朵散乱稀疏。空蒙的烟雾中隐约可见铜麻子的影子,船只在弯曲的河道中穿行。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历代诗评家皆以为此诗是陈与义学杜的成功之作,这一句尤为宏壮雄丽。
[作者] 陈与义 [朝代] 宋代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而“蛛丝”又和辛弃疾“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非絮”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只是陈与义写得更含蓄些。[译文]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登岳阳楼(陈与义)(一)译文
[译文]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整个天空全映在湖面上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封,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随自己。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赏析找不到的。翻译一下意思还是可以的: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秋天的景色 ,看日落君山。往北边可以看到白首,往南边可以看到丹枫。一路欣赏着美丽的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兵荒马乱,诗人北望长安,忧国忧民,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了。全文内容:登岳阳楼 南宋 陈与义 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登岳阳楼 二首 陈与义 翻译
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 晴空万里 波澜不惊 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 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秋天的景色 看日落君山 往北边可以看到白首 往南边可以看到丹枫 一路欣赏景色 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登岳阳楼(其一)①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②不动夕阳迟③。登临吴蜀横分地④,徙倚⑤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⑥更凭危⑦。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①选自《陈与义集》。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
登岳阳楼其二陈与义翻译赏析,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陈与义的作品,《登岳阳楼》有两首,这是其中一首,表达了诗人辗转江湘,颠肺流离之苦。 原文: 登岳阳楼其二 陈与义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jīng)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xǐ)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译文 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的东面长江的西面,(因为无风)楼阁上的旗帜静止不动,夕阳缓慢地下沉。
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注释
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注释,如下:
登岳阳楼 杜甫 〔唐代〕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及注释:
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chè):分裂。
赏析:
《登岳阳楼》主要是塑造了诗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而且由于这种感情与个人遭遇的悲惨、个人抱负的不能施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使全诗在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人种种矛盾之中,显得感情更加迭宕,更加深切,更加动人。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
联系下文更是如此。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他高兴不起来。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
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