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墓志铭?
古今中外,著名的墓志铭其实有很多,但本人最为喜欢的有两则,一是唐代韩愈为纪念好友柳宗元写的《柳子厚墓志铭》,二是近代陈寅恪撰写的《王国维墓志铭》。
《柳宗元与刘禹锡“以柳易播”的故事》 韩愈为柳宗元(字子厚)撰写的《柳子厚墓志铭》中记述了柳宗元的这样一件事:元和十年(815)。
如果后人能够理解到柳宗元对孱弱幼子的眷恋之心,那么韩愈这三句铭辞,也就是对死者最恰如其分,也最能使死者安息的话了。作为文体之一的墓志铭自有其体例,例如前需追述墓主先代,后需交代身后安厝及子女情况,这都是为名人写墓志时不可省的笔墨。
《柳子厚墓志铭》之所以流传久远,源于作者深厚的情感投入,使得文章充满愤激和不平,突破了碑志的传统框架,形成独特韵味。韩愈在铭文部分,故意打破常规,仅用三句有韵但不合体例的句子,这不仅是文体改革的尝试,更是对柳宗元对子嗣深情的寄托。
韩、柳二人虽然政治见解存在分歧,但是韩愈对柳宗元卓越的文学才华和伟大的创作业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他关心民间疾苦,交友注重信义的优良品德极表赞许,并为他被贬职后未能得到别人搭救,以致流落穷荒达十四年,最后死在贬所,表示惋惜和同情。按照惯例,墓志铭要为死者隐恶扬善。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总之,韩愈为柳子厚撰写的墓志铭,不仅是对柳子厚生平的总结和评价,也是一篇展现唐代文学风貌的重要作品。这篇墓志铭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是研究唐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篇墓志铭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韩愈和柳子厚的生平和文学思想,感受唐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墓志铭的评价部分,韩愈赞扬了柳宗元对朋友刘禹锡的义气,特别是柳宗元主动请求贬谪以换刘禹锡的官职,显示出他对友情的无私。韩愈以柳宗元的人生起伏,提醒世人仕途的坎坷可能成就文学才华,这是他对唐代文人共有的命运感叹。
(1):(对比)以议论的笔法,进行对比,以描写柳宗元年轻时的意气风发,有才干,达官贵人都非常器重他,这与后面其遭遇形成强烈对照,体现世态炎凉。
现代墓志铭常常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组成。 1标题 标题一般由死者名和文种名组成,如《柳子厚墓志铭》。
描述一个人狡诈的文言文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中写道:“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刘禹锡的陋室铭与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有什么区别?
墓志铭 文章综括柳宗元的家世、生平、交友、文章,着重论述其治理柳州的政绩和文学风义。
古文观止柳子厚墓志铭原文如下: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清廉刚毅,政绩卓越。在《柳子厚墓志铭》中,韩愈通过记述柳宗元在柳州的政绩:为柳州制订了教谕和禁令,从侧面也反映了他的政治才能。高尚节操。通过“以柳易播”一事,表现了柳宗元在患难中舍己为人的高风亮节和义气。
《柳子厚墓志铭》是韩愈为柳宗元撰写的墓志铭,这篇文章比较长,我可以为你概括其中的一些段落😉 文章开头叙述了柳宗元的家世和他的不幸遭遇。
柳子厚墓志铭翻译如下: 子厚,名叫宗元。七世祖柳庆,做过北魏的侍中,被封为济阴公。高伯祖柳奭,做过唐朝的宰相,同褚遂良、韩瑗都得罪了武后,在高宗时被处死。父亲叫柳镇,为了侍奉母亲,放弃了太常博士的官位,请求到江南做县令。 后来因为他不肯向权贵献媚,丢了御史的官职。
韩、柳在散体文创作上有着众多的开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
柳子厚墓志铭的作者简介
此文是韩愈于元和十五年(820),在袁州任刺史时所作。韩愈和柳宗元同是唐代古文运动中桴鼓相应的领袖。私交甚深,友情笃厚。柳宗元卒于元和十四年,韩愈写过不少哀悼和纪念文字,这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综括柳宗元的家世、生平、交友、文章,着重论述其治柳政绩和文学风义。韩愈赞扬宗元的政治才能,称颂其勇于为人,急朋友之难的美德和刻苦自励的精神。对他长期迁谪的坎坷遭遇,满掬同情之泪。然而对于宗元早年参加王叔文集团,企图改革政治的行为,却极为之讳,措词隐约,表现了作者的对时代政治漩涡的无奈之举。文中,韩愈肯定了柳宗元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并揭示出柳文愤世嫉俗之情及其现实意义。全文写得酣姿淋漓,顿挫盘郁,乃韩愈至性至情之所发。
韩愈(768—825),字退之,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与柳宗元创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复古崇儒,抵排异端,攘斥佛老,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于官宦家庭,从小受儒学正统思想和文学的熏陶,并且勤学苦读,有深厚的学识基础。但三次应考进士皆落第,至第四次才考上,时年二十四岁。又因考博学宏词科失败,辗转奔走。796年(唐德宗贞元十二年)起,先后在宣武节度使董晋、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幕下任观察推官,其后在国子监任四门博士。803年(贞元十九年),升任监察御使。这一年关中大旱,韩愈向德宗上《论天旱人饥状》,被贬为阳山县令。以后又几次升迁。819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韩愈上《论佛骨表》,反对佞佛,被贬为潮州刺史。821年(唐穆宗长庆元年)召回长安,任国子祭酒,后转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后世称为“韩吏部”。死后谥号“文”,故又称为“韩文公”。有《韩昌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