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意思。
意思是: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出自唐代惠能《菩提偈·其三》。原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明镜亦非台的含义是:明镜虽洁但并不具备灵台之心。详细解释如下:明镜一词通常用来比喻人的心灵纯净无暇,如同镜面一般能反映真实情况,毫无隐瞒和遮蔽。在这里,“明镜”可以理解为纯洁的心智或高度的智慧。
该句诗出自唐代惠能的《菩提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意思是: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出处:唐·慧能《菩提偈》全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表达的是什么样的一种境界?
谢谢邀请!“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表达的境界,用一句最通俗的话讲,就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且看下面慢慢道来!
明镜亦非台的意思是,镜子虽然平滑光亮,但它本身并不是一座高台。这句话通常用来表达一种简单直接的观念,即事物本身的属性或特点并不是我们主观赋予它的某些概念或价值。下面进行 解释一:明镜的特性 明镜,以其光滑的表面和真实的反射而著称。
原句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意思: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
意思是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出自——六祖慧能《菩提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译文: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本来清静,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节选自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后两句,基本意思是:某处地方原本空无一物,又到哪惹来尘埃呢?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几句的字面意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几句的字面意思是什么?更深层的意思呢?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意思是: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出处此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
意思是: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出自唐代六祖慧能作的《菩提偈》中第三首。原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明镜亦非台什么意思:你说你的心如明镜台一般,要经常擦拭,不让它沾上灰尘,但是明镜本来就不是台,如何会沾上灰尘呢。出处: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是什么意思?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句话的意思是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这句话是六祖惠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是从神秀和惠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本来就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句话意味着真正的智慧和清净并不来自于外在的物质,如菩提树或明亮的镜子,而是源自内心的修行和理解。2.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这句话表达了佛性,即内在的纯净和觉悟,是永恒不变的,不会被外界的尘埃或污染所影响。3.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菩提偈 唐 · 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这句话的意思是: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心里本来就空无一物,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原文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是佛经中充满禅意的一句偈语,它是我国唐代高僧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语中的一句,四句偈语完整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思是,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佛教经典《六祖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所说,表明其顿悟成佛的心绪与体验。这是禅宗的思想精髓之一,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和觉悟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源于我们内心的本性。菩提,即觉悟、智慧,它并非附着于任何外在的物体上,如树木,而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意思是: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这句古诗出自唐·惠能《菩提偈》,其中“树”这里指的是菩提树;“台”指安置明镜的地方,可以借代为客观存在。
明镜亦非台的意思是指心灵明镜不是一个固定的实体或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变化、流动的过程。它强调了心灵的动态性和无常性,否定了心灵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的观念。在佛教中,明镜亦非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意义相近。
刘德华 作曲:陈德健作词:刘德华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不是台 红尘里没有应不应该 本来无一物哪里会有尘埃 凡人就是不明白 皇帝或乞丐英雄哪里出来 管他好不好坏与。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含义是:菩提并不是树,明镜也并非高台。以下是具体解释:菩提与树 “菩提”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常用来指代觉悟、智慧。这句诗中的“菩提本无树”,意味着菩提并非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树木。它更多地是指一种精神层面的觉悟,超越了有形世界的束缚。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什么意思?
意思是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出自——六祖慧能《菩提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译文: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本来清静,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明镜:据《资持记》下二之三曰:“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与众生感应的中介。台:指安置明镜的地方,可以借代为客观存在。
尘埃:佛教术语,指人间的一切世俗事务。按出家人的观点,世务不净,故称尘务。
扩展资料:
1,禅宗故事--菩提本无树
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作者简介
惠能(638—713)唐代高僧。俗姓卢氏,三岁丧父,家境艰贫,稍长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日。
二十四岁时辞母出家,往蕲州黄梅东山参拜五祖弘忍大师。初为行者,随众劳役,踏碓舂米。后因书写了得法诗偈而备受弘忍赏识,嘱付衣法,成为禅宗六祖。
因当时佛教内部争夺宗祖地位的竞争十分激烈,惠能多次遇险,最后藏迹于猎人群伍之中,隐居十五年。弘忍入灭之后,惠能才开始传法受戒。
此后演化佛法三十余年,弘法度众无数。武则天、唐中宗闻其名声,多次敕书征召入京,他皆以老病相辞,竟不奉诏。七十六岁时赴新州入灭。其思想核心有二,一是自有佛性说,一是顿悟成佛说。在世界佛教史上,他是一个把中西佛教思想融合贯通的思想家。
六祖圆寂于公元713 年夏天,当时正值南方炎热潮湿天气,他的肉身未经任何防腐处理,一直保留至今,将近130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腐烂。
六祖惠能遗体高80厘米,成跏趺坐。外表上红褐色漆,漆下有麻布;遗体内除真身骨架,还有铁条支撑。是以肉身为基础制作的夹纶生漆造像,其实是一坐式木乃伊。这是临终时盘腿,坐化后即进行密封和干燥制成的。
其制作方法可能是:放置一个大缸,架上木座,座下放生石灰和木炭,座上有排漏孔,把坐尸放在木座上,再把另一个大缸覆盖在上面密封。当尸体腐物滴到生石灰上,便会产生热气,水份被吸干后成为坐式干尸(木乃伊)。
六祖真身在历史上曾遭受过几次人为破坏,遗体被打开过,也有过蚁侵。有过多次的修补和油饰,里面的骨架已经散乱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