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送钱穆父赏析(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中“送行淡月微云”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

落月西山隐 诗词教学 7

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中“送行淡月微云”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临江仙送钱穆父①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辈。

一般的送别词,大多写行者难留而寡欢,居者惜别而悲切。而苏轼此首以辅君治国、操守风节勉励友人,为友人开释胸怀,不仅动人以情,而且还使友人从理性上受到启迪,纯一道心,保持名节。苏轼赞颂汲黯行黄老之术,无为而治,有其思想局限性,但与元祐年间罢新法、轻赋税也有关系。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元祐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

七年级 《临江仙·送钱穆父》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临江仙·送钱穆父当时的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赏析

(1)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4分,“手法”2分,“品格”2分)(2)营造了在夜间为友人送行时凄清幽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寡欢的心情,(2分,“氛围”1分,“心情”1分)(3)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

《临江仙·送钱穆父》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营造了在夜间为友人送行时凄清幽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寡欢的心情,词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表达了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临江仙 作者:苏轼 (宋)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

这首词不同于以往的送别诗词那般缠绵悲伤,而是寄人生感悟于豪放之中,直抒性情,充分表达了苏轼旷达洒脱的个性。

《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

临江仙送钱穆父与其他诗的不同?

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

赏析:这是一首赠别词。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临江仙·送钱穆父》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临江仙·送钱穆父 [宋代]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尊 通:樽)送别,友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京城一别我们已是三年未见,你总是远涉天涯辗转在人世间。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写于宋哲宗元祐六年春。当时苏轼知杭州,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

临江仙送钱穆父原文及翻译

临江仙送钱穆父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翻译:

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在人间。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像秋天的竹竿。

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馆,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边。

注释

1、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此词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2、钱穆父:即钱勰,苏轼友人。《宋史》卷三一七《钱勰传》:“勰字穆父,彦远之子也。”

3、都门:指汴京。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

4、红尘:飞扬的尘土,后指人世间。

5、春温:如春天般温暖。

6、古井:枯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7、筠(yún):竹子的青皮,借指竹子。

8、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此指送别的官妓。颦(pín):皱眉。

9、逆旅:旅舍,旅店。

标签: 穆父 苏轼 红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