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故事 空城计
空城计的故事描述: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
谢邀: 空城计自然是讲的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一对《三国演义》宿敌的故事。
空城计故事源自《三国演义》。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
空城计的故事梗概:诸葛亮为实现刘备夙愿,率领大军北伐曹魏,但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和2500名士兵在城里。诸葛亮传令,藏起旌旗,打开城门,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
空城计的故事原文?
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 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空城计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用以智退魏军的故事,它展现了诸葛亮的临危不惧和高明心理战术**。
诸葛得知失街亭消息大怒,便有斩马谡的情节,之后诸葛驻军在西城,城中武将都派去驻守其他地方,唯独剩些老弱残兵,诸葛遥望远处山坡。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
“空城计”讲的是什么故事呢?
空城计的故事梗概: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临危不惧,传令大开城门,还派人去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则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
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打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
起因: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
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回乡。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斩将掠地,势不可挡。魏主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露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
诸葛亮来不及撤退,手下只有一些老弱残兵。万分焦急时,诸葛亮忙命人把旌旗隐藏,又叫士兵把城门打开,派几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领着两个小书童,到敌楼上弹起琴来。知道消息后的司马懿便令三军原地停下,自己带一队人马前去观看。看到此景后,司马懿十分疑惑,便令全军急忙撤退。
空城计的起因: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大兵乘胜追击,直逼西城,将诸葛亮困于城中。空城计结果:司马懿见状怀疑设有埋伏,不敢贸然进攻,于是引兵退去。
空城计的主要内容概括
空城计的寓意 空城计这一成语故事反映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诸葛亮派兵攻打魏军,只留少数的老弱残兵守城,司马懿带兵杀来,诸葛亮传令大开城门,并派人去城门口打扫道路,他自己在城楼上端坐弹琴,琴声不乱。司马懿见此,恐怕城中布置了状兵,于是退兵而去。
概括:司马懿率兵攻城,诸葛亮无兵迎敌,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空城计的故事: 诸葛亮为实现刘备夙愿,率领大军北伐曹魏,但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
《空城计》故事梗概如下:三国时,蜀魏交兵,司马懿统领魏军兵至祁山,诸葛亮料定魏军必夺汉中咽喉要地街亭,选将防守;马谡请令前往;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切须慎选营地,勿有疏虞,并命王平同往相佐。马谡刚愎自用,不听王平谏言,扎营山顶,致遭魏军围攻,街亭失守。
空城计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
空城计简写内容是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最终大胜司马懿。《空城计》的核心思想是利用敌人的恐惧和心理战术来取得胜利。在战争中,当敌人发现城池空虚时,往往会认为是埋伏或陷阱,因而产生恐惧,进而退缩或防备。因此,作战指挥官可以利用这种恐惧心理,采取“空城计”,诱敌深入,再出奇制胜。空城计的实施方法:1、假装撤离:在敌军攻城时,可以假装撤离,并且连续几天夜晚点起火把、搬运重物等,制造出城内人马全部撤离的假象,以迷惑敌军。2、打造虚假防御:在城外设置一些虚假的防御工事、陷阱等,让敌军产生城内设有严密防御的错觉。3、制造虚假军容:在城门口设立虚假的木制人形或者将士,制造出城内人马浩浩荡荡的假象,以让敌军认为自己攻打的是一座有兵有卫的城池。4、智取胜利:通过上述措施,让敌军认为城内有强大的防御力量,从而犹豫不决、退缩或者增加防备。而作战指挥官则可以趁机发动奇袭,达到智取胜利的目的。
三国战争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发生在“空城计”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诸葛亮、司马懿和司马昭。故事梗概如下:马谡前往街亭后,诸葛亮一直忐忑不安。王平派人将马谡在街亭的布防图送到诸葛亮的手中,诸葛亮看完大惊失色,心知马谡必将在街亭遭遇惨败。
即前往街亭接替马谡。就在此时,探马来报,街亭和列柳城已经失陷。
诸葛亮连忙将关兴和张苞找来,命二人分别率领精兵三千沿武功山前进。途中如遭遇曹军,不可发动进攻,只可擂鼓呐喊。一旦曹军离开,二人立即向阳平关前进。诸葛亮又命马岱和姜维负责断后,等全军撤退之后方可启程。诸葛亮还命人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吏民都迁往汉中。除此之外,诸葛亮还下令派出五千兵马去搬运粮草。
没过多久,探马来报,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逼近西城。此时,城中仅有二千五百军士。众文武听到这个消息,大惊失色。诸葛亮来到城头,果然发现曹军分两路向西城县杀来。危急时刻,诸葛亮下令四门大开,每个城门前由二十名军士扮成百姓清扫街道。自己则带着两位小童,在城楼上焚香弹琴。
司马懿率部来到西城城外后,发现诸葛亮身披鹤氅,头戴纶巾,在城楼上弹琴,不禁心生疑惑。其子司马昭判断,诸葛亮这是故作镇定,城中并无蜀军,建议挥军入城。司马懿则认为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城中一定有大量伏兵。最终,司马懿下令全军撤退,诸葛亮的“空城计”得以成功。
所谓的“空城计”并非历史的真实而是小说的虚构,这一点估计连一半的三国爱好者都一清二楚。不过这个故事的首创者并不是元明时期的罗贯中,而是西晋时期一位名叫郭冲的人。按照如今的说法,此人是诸葛亮的狂热粉丝。
为了拔高诸葛亮的智慧形象,郭冲甚至捏造了五件与诸葛亮有关的事情,后世称之为“条亮五事”,所谓的“空城计”便是其中的一事。不过,包括“空城计”在内的这五件事漏洞百出,很快就被看出了其中的破绽。
在郭冲版的“空城计”中,诸葛亮以一万兵力驻扎阳平,面对司马懿的二十万大军。最终,诸葛亮沉着冷静,吓退了司马懿。这个故事有两个致命的漏洞。首先是施展“空城计”的阳平关地处汉中,并非诸葛亮北伐的战场。如果诸葛亮只此地施展“空城计”,只能意味着汉中一半地区已被曹军占领,这显然不符合历史的真实。
其次,从《三国志》及《晋书》中的相关记载来看,诸葛亮“一出祁山”之际,司马懿远在荆州的宛城,并未出现在西北战场。综合这两点,郭冲的“空城计”明显就是杜撰出来的。不过,这个杜撰的故事非常精彩,小说作者不愿意弃之不用。
因此,明知此事并非历史的真实,但作者还是义无反顾地将其用在了小说当中。客观来说,这个情节对于塑造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形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空城计”这一故事情节中,除了诸葛亮使用的这一计策之外,还出现了一个地名:西县城,这个地方是作者杜撰出来的还是真有此地呢?答案是肯定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曾经提到:“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而在《读史方舆纪要》中,也有一条重要的记载:“蜀汉建兴六年武侯屯西县,使马谡与魏张郃战街亭,失败,武侯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从这段可以看出,西县城其实就是诸葛亮北伐大军的指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