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 刘禹锡
刘禹锡诗集中有《竹枝词九首》,又有《竹枝词二首》,又有《堤上行三首》,都是民歌风格的七言绝句。《竹枝词九首》是最初的作品,因为有一篇序引自作说明: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雎舞,以曲多为贤。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唐)刘禹锡 周邦彦词《四园竹·官本作西园竹小石》 《四园竹·花骢纵策》 皇甫松词《竹枝·芙蓉并蒂》 《杂。
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其二巴山楚水江上雨水多,巴人擅长吟唱本乡歌。
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夏在夔(kuí)州任刺史,作《竹枝词》十一首。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竹枝词九首·其九 刘禹锡 〔唐代〕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译文 山上开放的桃花、梨花层层叠叠、布满山野,遥望山顶,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那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
竹枝词九首的作品原文
竹枝词九首 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⑴,余来建平⑵,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⑶,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⑷,虽伧儜不可分⑸,而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⑹。
是《竹枝词九首》: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译文:瞿塘峡水刷刷流过十二滩,这里的道路自古以来很艰难。总是怨恨人心比不了这江水,无缘无故也会平地掀起波澜。《竹枝词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竹枝词原是古代本巴、渝一带的民歌。
《竹枝词》共十一首,分为两部分组诗:《竹枝词二首》,《竹枝词九首》。《竹枝词二首》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其二: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刘禹锡的竹枝词描绘了他所处时代的风貌与情感。第一首诗中,春草在白帝城头萌生,蜀江在白盐山下清澈,南来的人们唱起歌谣,唤起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第二首诗描绘山头桃花盛开,蜀江春水潺潺,花的易逝象征着爱情的短暂,江水的长流则寓意愁绪无尽。
这是《竹枝词九首》的第七首。诗从瞿塘峡的艰险借景起兴,引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
译文为:瞿塘峡水刷刷流过十二滩,这里的道路自古以来很艰难。总是怨恨人心比不了这江水,无缘无故也会平地掀起波澜。
查找《竹枝间》刘禹锡的诗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竹枝词 其二 山桃红花满山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情。竹枝词 其三 江上春来新雨晴,口西春水彀纹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竹枝词 其四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竹枝词九首》是吟咏风土人情的民歌体乐府诗,此诗为《竹枝词九首》中的第一首。 一二两句写山水雄阔隽秀之美。“白帝城头春草生”写高处。白帝城在濒临长江的白帝山上。时值春天,城头百草茂盛。一个“生”字写出百草依视线次第出现,又写出百草滋生之广。草因城脱俗,城缘草而含生机。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这是《竹枝词九首》的第七首.诗从瞿塘峡的艰险借景起兴。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的佳句,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 《竹枝词》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昔日屈原流放沅湘之间,见俗人祭祀之歌舞,其词鄙陋,因作《九歌》之曲。我今见荆楚之歌舞亦类此,故而也作《竹枝词九首》,交付善歌舞的人传扬雅正之曲辞吧。把这九首《竹枝词》附在屈原《九歌》之后,使后世听“巴歙”的人了解“变风”的来源。
云间人家的古诗?
"云间烟火是人家"这句古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具体到这句诗,它是《竹枝词九首》中的第九首诗的内容。
《乌衣巷》- 刘禹锡 - 唐代 8.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刘禹锡 - 唐代 9. 《竹枝词二首·其二》- 刘禹锡 - 唐代 10.《竹枝词九首·其九》- 刘禹锡 - 。
刘禹锡最早作的九首竹枝词,可以说没有一首是符合规范的。从第一首开始: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第三句第四字用平声,第七字用仄声,第四句中第二字用平声,第七字用平声都不合格律。 第二首云: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彼苍回轩人得知.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一)赏析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陌上动乡情. 杀气南行动坤轴。
竹枝词牌名古诗词有哪些
有词牌称作“竹枝词”。竹枝,词牌名,又名“巴渝辞”“竹枝词”“竹枝子”以皇甫松词竹枝·芙蓉并蒂为正体,单调十四字,两句两平韵另有单调十四字,两句两仄韵和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的两种变体代表作品有刘禹锡竹枝词九首等。
和铁厓西湖竹枝词二首 采莲湖上一双舟,白縠风生易觉秋。浅浅溪流齐鹤膝,青青荷叶过人头。四月南风海岸深,青旗高高柳阴阴。三江潮发来如马,五两风摇密似林。1竹枝歌 道士庄前秋事多,东家西家收晚禾。船头把酒对明月,听打夜场人唱歌。
民歌作者不太懂韵书上的规范,民间竹枝词也多依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声韵。刘禹锡最早作的九首竹枝词,可以说没有一首是符合规范的。
写作背景: 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夏在夔州任刺史,作《竹枝词》十一首。
竹枝词九首·其九赏析
这组诗写于公元822年(唐穆宗长庆二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竹枝词》原名“竹枝”“竹枝歌”“竹枝曲”,本是乐府《近代曲》名。最早为巴人口头传唱的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据史书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楚国荆湘一带就有“下里”和“巴人”的流行歌曲,“下里”是楚歌,“巴人”是巴歌,楚歌带有巴风,巴歌带有楚风,二者相互渗透,互相融合。
这组民歌体诗共九首,其中有的是反映爱情生活的,有的是描写夔州一带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的,语言明快浅近,清新流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有人认为,这写作品是词作,这九首词是一个词文化的开端,用朴实的语言开始写意中国的文化。
这是组诗《竹枝词九首》的最后一首。这首诗是一幅巴东山区人民生活的风俗画。它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不是着力于表现山水的容态精神,而是从中发掘出一种比自然美更为可贵的劳动的美,创造力的美。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开头用一个“山”字领起,一下子把诗人面对春山、观赏山景的形象勾画出来了。俗谚说:“桃花开,李花败。”一般是李花先开,桃花后开。现在桃花、李花同时盛开,这是山地气候不齐所特有的景象。“层层”状桃李花的繁茂与普遍。此山彼山,触处皆是。那种色彩绚烂、满山飘香的景象可以想见。次句由景及人。“云间”形容山顶之高。诗人遥望山顶,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他推断,这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是人家”三字是诗人注意力的归着点。“是”字下得醒豁,表明诗人探寻的目光越过满山的桃李,透过山顶的云雾,终于找到了绣出这满山春色的主人的所在,美是由人创造的。山美、花木美,都来自山村居民的劳动之美。以下即转为富有地方色彩的山村居民的劳动场景的描画。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两句写山村居民热气腾腾的劳动生活。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人们根据传统的办法前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戴着饰物的青年妇女们下山担水,准备做饭。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一、借代。用“银钏金钗”借代青年妇女,用“长刀短笠”借代壮年男子,正好捕捉了山民男女形象的特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二、对仗。不仅上下两句相对,而且还采用了句中自为对(即当句对)的办法,把语言锤打得十分凝炼。
全诗短短四句,每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图,孤立起来看,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合起来看,恰好构成一个完满的艺术整体。由满山的桃李花引出山村人家,又由山村人家引出劳动男女戮力春耕的情景,全诗至此戛然而止,而把妇女们负水对歌、烧畲时火光烛天以及秋后满山金黄等情景统统留给读者去想象,画面的转接与安排极有理致。诗中没有直接发出赞美,但那种与劳动生活的旋律十分合拍的轻快的节奏,那种着力描绘创造力之美的艺术构思,都隐隐透露出诗人欣喜愉快的心情和对劳动生活的赞叹。刘禹锡贬谪巴山楚水之时,接近了人民,南国的风土人情,激荡了他的诗情,丰富和提高了他的艺术情趣,使他在美的探索中扩大了视野,在审美鉴赏力和表现力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